知道自己吃的是糖片,病痛也能减轻( 三 )


本文插图



卡普查克写下了安慰剂效应的新定义 | Vox
在今年二月发表于《疼痛》(pain)期刊的论文中 , 卡普查克和同事以更大的规模复制了当初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开展的试验 。 和上次不同的是 , 他们比对了三组条件:非盲安慰剂组、双盲安慰剂组和无治疗对照组 。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 这次的研究很有意思:这三组条件 , 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治疗” 。
结果显示 , 第一 , 非盲安慰剂生效了 。 在服用非盲安慰剂的病人中间 , 有七成的症状严重程度至少降低了50分(总分500) , 而在无治疗对照组中 , 降低50分的病人只有54% 。 另外在非盲安慰剂组中 , 有约三成病人自述症状降低了150分 , 在无治疗组中这个比例为12% 。
“毫无疑问 ,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 ”斯坦福大学镇痛创新实验室主任贝丝·达纳尔(Beth Darnall)表示 , “这可以说是一种免费治疗 , 而且基本没有风险 。 这一点非常重要 。 ”
当然 , 也不是每一个参与非盲安慰剂组的病人都有了好转 。 但是达纳尔指出 , 如果你属于症状体验降低了50到150分的那一部分 , “那不就是很大的改善吗?”
研究还表明 , 非盲安慰剂与双盲安慰剂产生的反应是差不多的 。 也就是说 , 病人从双盲安慰剂那里得到的所有好处 , 从非盲安慰剂那里也能得到 。
这也再次说明 , “你没有必要欺骗病人 , ”丹尼尔·凯斯特海伊(Daniel Keszthelyi)说道 , 他是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的哲学兼医学博士 , 专门研究并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 “这是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切实利用的效应 。 ”他说 。
是预期自己会好 ,
还是因为建立了条件反射?
非盲安慰剂为何对某些疾病有效?研究者提出了两种理论:预期论和条件反射论 。
“预期就是你认为某样事物会产生效果 。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达尔文·格瓦拉(Darwin Guevarra)说道 , 他研究的是安慰剂对于情绪调节的影响 。 他的研究和卡普查克的许多研究一样 , 通过教育设定了安慰剂的预期 。 他会向研究的参与者介绍安慰剂效应 , 并告诉他们非盲安慰剂也能提供帮助 。
不过 , 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信则灵” 。 当你有了病情好转的预期 , 你就可能会开始关注身体传来的各种信号 。 我们的神经系统随时在传递大量信号 。 身体传给大脑的一部分信号 , 会被大脑解读为疼痛 , 还有的则被解读为非疼痛信号 。 当你的预期改变 , 你就可能忽略那些表示“我很疼”或“我很焦虑”的信号 , 转而更注意那些感觉好转的线索 。
神经科学家早就明白 , 我们对于身体(或对于任何事物)的感知 , 都是大脑在利用感官传来的不完美信息 , 做出的最佳的猜测式解读 。 所以这里的原理很简单:当你开始注意不同的感觉信号 , 你对现实的感觉就也会随之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