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和他的225平方厘米战场( 四 )


他总是跟学生说:“我们要治的不是人的病 , 而是病的人 。 ”
他的学生杨广顺回忆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刚跟着吴孟超做手术时 , 手术室的条件异常艰苦 。 没有麻醉机 , 吴孟超要在手术过程中蹲在一旁为病人量血压、听心跳 , 将棉签上的绒毛粘在病人的鼻孔下 , 看绒毛的动态来监控病人的呼吸 。 当时没有B超 , 只有A超形成的波形图 , 连肿瘤的位置都很难把握 , 很多医生在为病人剖腹后 , 发现做不了 , 只得重新手动缝合切口 。
如今 , 器械缝合早已技术成熟 , 吴孟超却依然坚持用手缝合 。 “器械缝合省事 , 但‘咔嚓’一声 , 一千多元就花掉了 。 ”他说 , “我吴孟超手缝可以分文不收 。 ”他坐诊时 , 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 , 绝不让病人去做花费更高的CT或核磁共振 。
他对学生说:“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 医院和医生要从自己做起 , 千万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 , 把病人当摇钱树 。 ”
因为他知道穷是什么滋味 , 幼年时期他经常吃不饱肚子 。 前几年以吴孟超为原型的纪录片《我是医生》上映 , 为他写过传记的方鸿辉一眼就看出有一处场景与事实不符:“演他小时候的演员穿得太好了!”
在马来西亚割橡胶时 , 吴孟超通常只穿一条短裤 , 连鞋都没有 。 一家人常吃老香蕉树砍掉后剩下的芯子 , 这通常是当地人用来喂猪的食物 。 抗战爆发后 , 他从马来西亚回国 , 在昆明被偷光了财物 , 连饭都吃不上 , 从此落下了胃病 。
上世纪90年代 ,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新楼筹建时 , 经费出现缺口 , 有人建议医院涨医疗费 。 因为相比其他医院 ,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肝癌治疗费过低 。 吴孟超坚决不同意:“如果大楼盖起来了 , 老百姓却看不起病 , 我是不会安心的 。 ”
几年前 , 吴孟超的二女儿得了肠癌 , 并已转移到肝部 , 他坚持亲自给女儿做手术 。 他说:“平时我把病人当亲人 , 这时需要把亲人当病人 。 ”有时他为了观察病人的术后情况 , 带着铺盖在病房一睡就是几个月 。 为了方便病人和家属 , 医院直到下午三四点依然有员工推着餐车 , 卖热腾腾的包子、豆浆、烧麦等 。
实在抱歉 , 让你们等我了
几十年来 , 很多痊愈出院的病人给吴孟超送去红包 , 有的华侨和外国人送外币、金戒指 , 他都谢绝 。 有“推不掉”的红包只得收下 , 病人在出院结账时才发现 , 红包内的金额早已变成他们预交的住院治疗费用 。
1991年 , 一位印尼华侨为了感谢吴孟超“给予第二次生命” , 把一辆桑塔纳轿车开到医院 , 并留下字据:“自愿赠送轿车一辆” 。 吴孟超没办法 , 把轿车和字据一同交给了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