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国教授:我用泻心汤类方的几个临床经验( 二 )


本方证乃因寒热错杂之邪 , 痞塞于中焦 , 脾胃升降失和 , 气聚而痞满 。
王教授认为:“但满而不痛”是本证的眼目 , 辨证的关键 。
他结合《金匮要略》所载:“呕而肠鸣 , 心下痞者 , 半夏泻心汤主之” 。
推知本证还有呕吐 , 肠鸣下利等症 , 故称为“呕利痞” 。
在上呕吐 , 中见痞满 , 下则利下 。
本方以半夏为君 , 降逆止呕 , 《神农本草经》言半夏:“主伤寒寒热 , 心下坚下气……胸胀 , 咳逆 , 肠鸣” ,
王教授在临证中 , 凡见心下痞满 , 必重用半夏 , 因其有散痞气之专长;
干姜辛温 , 温脾散寒;
黄芩、黄连苦寒清热;
又因下后正伤 , 故佐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 , 助其健运之功 。
本方以黄芩、黄连与半夏、干姜配对 , 辛开苦降以消中痞 , 寒温并用以平寒热 。
七药相合 , 共奏“辛开苦降甘调”之法 , 以寒温并用 , 消补同施 , 而达到畅达气机 , 消除痞满的目的 。
王教授临床中非常推崇本方 , 认为本方乃“脾胃病症通用方” , 只要“心下痞满”主症明确 , 病机恰当 , 便可放心使用 , 临床疗效卓著 。
案例
王庆国教授:我用泻心汤类方的几个临床经验文章插图
患者某 , 女 , 53岁 。
2009年4月10日初诊 。
患者自诉胃中胀满 , 呃逆 , 不返酸 , 胃中无烧灼感 , 大便溏
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 , 食道返流 。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 平常血压稳定在:140/90mmHg 。
月经还有 , 腿不肿 。
舌质淡 , 苔薄黄 , 脉沉滑 。
此中焦气机紊乱 , 脾胃阴阳之气不调而成
法当辛开苦降 , 和胃消痞 。
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 。
处方:
法半夏15g , 川黄连15g , 炒黄芩10g
干姜10g , 生晒参10g , 炙甘草10g
大枣15g , 煅牡蛎15g , 生黄芪20g
川朴8g , 焦神曲10g , 茯苓20g
7剂 , 水煎服 , 日1剂 。
复诊:
患者服药后效果明显 , 胃中胀满减轻 , 大便成形 , 食欲好 。
前方既效 , 当守方不移 , 上方加藿香梗5g , 以增强化湿醒脾之功 。 7剂 。
三诊:
胃中胀满进一步改善 , 呃逆消失 , 食欲良好 , 舌质红苔黄 , 脉濡滑 。
此中焦气机复常 , 脾胃之气得以运化 , 但热势偏盛 , 当加重清热和胃之力 , 并辅以健运脾气 , 上方去藿香梗5g , 加蒲公英30g , 炒白术10g 。 14剂 。
嘱进食易于消化之物 , 后病告痊愈 。
生姜泻心汤
王庆国教授:我用泻心汤类方的几个临床经验文章插图
《伤寒论》157条:
“伤寒汗出 , 解之后 , 胃中不和 , 心下痞硬 , 干噫食臭 , 胁下有水气 , 腹中雷鸣下利者 , 生姜泻心汤主之” 。
本证是心下痞满而兼挟水饮食滞之邪 , 故称“水气痞” 。
但本条言“心下痞硬” , 这是因为本证除无形之气痞塞之外 , 还夹杂有水饮、食滞的有形之邪 。
“胁下有水气” , 既言病机 , 提示本证有水饮内停中焦;
又言症状 , 即胃脘两侧之胁下有水气相搏之漉漉作响 。
由于脾胃虚弱 , 不能腐熟水谷 , 谷不化则必然滞塞而腐败 , 更兼水饮内停 , 于是中焦气机逆乱 , 浊气不降则干呕食臭;
清气不升 , 水气偏走大肠 , 则肠鸣而下利 。
王教授体会 , 生姜泻心汤除上述见证外 , 临床常兼见下肢浮肿、胁下作痛、小便不利等证 。
针对此类病人 , 他常借用《医宗金鉴》之法 , 加用茯苓一味 , 以增强利水之功 , 确为经验之谈 。
案例
王庆国教授:我用泻心汤类方的几个临床经验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