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根教授|迷雾未散,免疫治疗biomaker研究仍在探索中( 二 )
林根教授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导
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
CSWOG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仍存争议:PD-L1表达和TMB检测均问题重重
在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中 , PD-L1表达、TMB等作为biomaker的应用为目前研究焦点 。 聚焦于PD-L1表达的检测 , 首先是因为目前国内国际有多个检测平台、不尽相同的cut-off值以及不同的检测试剂 。 目前得到最广泛认可的是22C3抗体 , 可预测Pembolizumab疗效 , 该抗体的cut-off值非常明确 , 用于二线治疗中设定大于等于1% , 而50%则为一线治疗获益的cut-off值 。 但是其他的免疫治疗药物疗效与其他的抗体中并没有很好的相关性 , 仅仅在绝大多数的临床试验中观察到一个趋势:PD-L1表达越高 , 可能PD-L1或者PD—1抑制剂的疗效越好 。 总体而言 , 目前大多数PD-1/PD-L1单抗都缺乏一个明确的PD-L1阈值进行疗效预测 。 特别是在Checkmate026的试验中纳入了PD-L1表达大于等于5%的患者接受Nivolumab治疗 , 得到了一个阴性结果 , 在后续的回顾性研究中 , 即使将cut-off值设置为50% , 仍然未得到阳性结果 。 在二线应用Atezolizumab的试验中 , 研究者未设置阈值 , 但是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无论PD-L1表达为阳性还是阴性)都能够从PD-L1抑制剂中获益 , 因此在以上两种药物中 , PD-L1抗体检测表达情况只能作为补充诊断 , 而在Pembolizumab应用中 , 22C3则作为一个伴随诊断 , 这是两者的区别 。 以上为PD-L1表达在PD-1/PD-L1单抗单药治疗中的意义 , 在联合治疗中 , PD-L1表达的疗效预测意义更具争议 。 在checkmate系列和Impower系列研究的联合治疗中未观察到PD-L1表达情况与治疗疗效之间明显相关性 。
- 张澍田教授:医者当有“大医担当”
- CGOG 2021|彭智教授:2021 ASCO胃癌免疫治疗速递
- 警惕“未老先聋”,神经外科沈建康教授提醒:这或是听神经瘤作祟
- INC之Rutka教授:超越前沿的恶性脑瘤纳米外科切除术
- EHA五分钟丨王亮教授: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迎难而上
- ASCO中国之声丨李鸿立教授:特瑞普利单抗联合FLOT方案——进展期胃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新选择
- 杜怡峰教授:AD诊断中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 EHA中国之声丨张磊教授:我国儿童ET的现状及特点,一项真实世界研究
- 李勇教授: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解读
- ASCO热评丨朱耀教授:一项最大规模前列腺癌基因组研究和一项基因组分类风险评估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