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改善股骨旋转对线及早期疗效研究( 二 )

1
临 床 资 料
1.1 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 终末期膝骨关节炎患者 , Kellgren-Lawrence 分级为Ⅳ级;② 膝关节内翻畸形<15° , 屈曲挛缩畸形<10°;③ 无关节外畸形;④ 股骨及胫骨侧骨缺损厚度<10 mm;⑤ 无膝关节手术史;⑥ 患者能接受 RATKA 治疗方案 。 排除标准:① 膝关节外翻畸形;② 合并膝关节周围神经系统病变;③ 合并膝关节活动性感染 。
2020 年 6 月—11 月 , 60 例(60 膝)终末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 ,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 每组 30 例 。 试验组采用 RATKA , 对照组采用传统 TKA 。
1.2 一般资料
试验组:男 6 例 , 女 24 例;年龄 51~72 岁 , 平均 67.1 岁 。 病程 6~8 年 , 平均 6.9 年 。 左膝 11例 , 右膝 19 例 。 体质量指数(25.3±3.4)kg/m2 。 对照组:男 5 例 , 女 25 例;年龄 49~69 岁 , 平均65.9 岁 。 病程 5~9 年 , 平均 6.6 年 。 左膝 18 例 , 右膝 12 例 。 体质量指数(25.6±2.8)kg/m2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均为膝关节内侧疼痛伴活动受限 , 关节活动范围<90° , 平路行走距离<500 m , 上、下楼梯时疼痛症状加重 。 术前下肢全长 X 线片示膝关节内侧间隙狭窄或消失并伴骨赘形成 , 膝关节呈内翻畸形;髌股关节面磨损 , 髌骨形态改变 。 CT 检查示股骨后髁边缘骨质硬化伴骨赘形成 , 偶见囊性改变 。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关节炎侧别及病程、体质量指数以及术前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 , HKA)、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 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 MPTA)、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 , PCA)、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膝关节(KSS-K)及功能(KSS-F)评分比较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见表 1、2 。
手术机器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改善股骨旋转对线及早期疗效研究
本文插图
手术机器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改善股骨旋转对线及早期疗效研究
本文插图
1.3 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 。 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持续硬膜外麻醉 , 在术侧肢体大腿根部使用止血带 。 选择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 , 试验组采用 Advanced MP 假体(Microport Orthopedics 公司 , 美国) , 对照组采用 Legion TotalKnee System 假体(Smith & Nephew 公司 , 美国) 。 两组均未行髌骨置换 。
1.3.1 试验组 机器人系统准备工作:本组采用的手术机器人系统为鸿鹄?SkyWalkerTM(苏州微创畅行机器人有限公司) , 该系统包括计算机导航模块、机械手臂模块、摄像模块和图像显示模块 4 个模块 。 准备步骤:① 设置摄像模块 , 调整手术台与摄像主机摆放位置 , 保证手术全程在红外摄像装置监视下进行 。 ② 调试机械手臂模块 , 在机械手臂末端、股骨干及胫骨干安装靶标并进行定位与验证 , 组装尖头靶标和钝头靶标;根据术前 CT 图像 , 手术机器人系统能自动模拟膝关节各部分截骨角度和厚度 , 全过程在图像显示模块中体现 。 ③ 设置计算机导航模块 , 极度屈髋、屈膝并多方向活动髋关节以定位股骨头中心 , 使用钝头靶标定位内踝和外踝并确定踝关节中心 。 确定股骨头中心和踝关节中心后 , 可明确冠状面下肢力线情况;在模拟的膝关节表面设置数个检查点 , 术者使用尖头靶标在暴露的膝关节表面对检查点进行定位;图像显示模块在股骨(滑车、内外侧髁、前后髁及股骨远端)和胫骨(胫骨平台表面、内外侧髁、胫骨结节及部分胫骨干区域)各设置 40 个注册点 , 术者使用尖头靶标对注册点进行采集和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