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踝固定与否对不同 Haraguchi 分型后踝骨折疗效的影响( 三 )


采用 SPSS2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 两两比较采用 SNK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 ,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 2
结 果
各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 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77 , P=0.159) 。 患者均获随访 , 随访时间 12~36 个月 , 平均 16.8 个月 。 末次随访时 6 例患者踝关节平整度欠佳 , 其中Ⅰ型组 2 例(5.3%)、Ⅱ型组 4 例(13.3%) , 各组间关节平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66 , P=0.161) 。 各组患者踝关节均呈轻度退变;骨折均愈合良好 , 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 , 各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见表 2 。 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骨折移位及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 见图 1~3 。 末次随访时 , Ⅱ型组 AOFAS 踝与后足评分的总分和疼痛评分显著低于Ⅰ型组和Ⅲ型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Ⅰ型组和Ⅲ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日常生活质量、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见表 3 。 除Ⅱ型组内未固定组疼痛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固定组(P<0.05)外 , 其余各型未固定组与固定组间比较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见表 4~6 。 因踇长屈肌及腓骨肌受内固定物干扰 , 目前已有 33 例患者于术后 1 年后取出内固定物 。 后踝固定与否对不同 Haraguchi 分型后踝骨折疗效的影响
本文插图
图 1 Ⅰ型组患者 , 男 , 71 岁 , 右侧三踝骨折 , 后踝行内固定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示右踝关节骨折;c. 术前 CT 示后踝骨折伴移位;d、e. 术后 12 个月正侧位 X 线片示骨折愈合 , 踝关节内固定物在位 , 后踝轻度关节退变

后踝固定与否对不同 Haraguchi 分型后踝骨折疗效的影响
本文插图
图 2 Ⅱ型组患者 , 女 , 37 岁 , 右侧三踝骨折 , 后踝行内固定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示右踝关节骨折;c. 术前 CT 示后踝骨折伴移位;d、e. 术后 18 个月正侧位 X 线片示骨折愈合 , 内固定物已拆除 , 后踝轻度关节退变

后踝固定与否对不同 Haraguchi 分型后踝骨折疗效的影响
本文插图
图 3 Ⅲ型组患者 , 男 , 69 岁 , 右侧三踝骨折 , 后踝未行内固定a、b. 术前正侧位 X 线片示右踝关节骨折;c. 术前 CT 示后踝骨折伴移位;d、e. 术后 16 个月正侧位 X 线片示骨折愈合 , 踝关节内固定物在位 , 后踝轻度关节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