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踝固定与否对不同 Haraguchi 分型后踝骨折疗效的影响

121112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00)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杭州 310000)
通信作者:陈哲 , Email:3153949565@qq.com
关键词:三踝骨折;后踝;内固定术;Haraguchi 分型
引用本文:陈烽 , 安忠诚 , 周芳, 等. 后踝固定与否对不同 Haraguchi 分型后踝骨折疗效的影响.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 35(6). doi: 722-728. 10.7507/1002-1892.202012114
摘 要
目的 探讨固定后踝与否对不同 Haraguchi 分型后踝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 。
方法 回顾分析 2015年 1 月—2019 年 9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86 例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 。 男 29 例 , 女 57 例;年龄 26~82 岁 , 平均 55.2 岁 。 按照 Haraguchi 分型进行分组 , 其中Ⅰ型组 38 例、Ⅱ型组 30 例、Ⅲ型组 18 例 。 3 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术中Ⅰ、Ⅱ、Ⅲ型组分别行后踝固定 23、21、5 例 。 记录并比较各分型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关节平整度、关节退变程度 。 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 , 包括疼痛、日常生活质量、关节活动度和关节稳定性4 个方面 。 比较各分型组内后踝固定组与未固定组 AOFAS 踝与后足评分差异 。
结果 各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 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77 , P=0.159) 。 患者均获随访 , 随访时间 12~36 个月 , 平均 16.8 个月 。 末次随访时 6 例患者踝关节平整度欠佳 , 其中Ⅰ型组 2 例(5.3%)、Ⅱ型组 4 例(13.3%) , 各组间关节平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66 , P=0.161) 。 各组患者踝关节均呈轻度退变;骨折均愈合良好 , 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 , 各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骨折移位及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 末次随访时 , Ⅱ型组 AOFAS 踝与后足评分的总分和疼痛评分显著低于Ⅰ型组和Ⅲ型组(P<0.05) , Ⅰ型组和Ⅲ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日常生活质量、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除Ⅱ型组内未固定组疼痛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固定组(P<0.05)外 , 其余各型未固定组与固定组间比较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较Ⅰ型和Ⅲ型预后更差 , 尤其在术后疼痛方面 , 后踝切开复位内固定能显著改善其预后;Ⅰ型和Ⅲ型后踝固定与否对预后影响较小 。
正 文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损伤 , 每年发病率为(122~187)/10 万[1] , 其中三踝骨折占所有踝关节骨折的 7%~12% 。 合并后踝骨折的患者往往术后功能恢复及预后不满意 , 可能发生关节移位、畸形等 , 长期关节不稳定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2] 。 这可能与后踝在踝关节负重与稳定中发挥重要生物力学作用有关[3-4] 。 因此 , 后踝骨折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 但并非所有后踝骨折都需要手术[5] , 目前普遍认为踝关节侧位 X 线片上后踝骨折块超过关节面 25% 或移位超过 2 mm 的患者应接受手术治疗 , 但以关节面骨折块面积来决定是否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 。 龚晓峰等[6]认为后踝骨折块超过关节面 15% 即可选择手术治疗 , McHale等[7]和戴坤权等[8]则表示超过 10% 就应行内固定治疗 。 然而越来越多研究表明 , 后踝骨折手术与否需着重考虑后踝骨折的形态学特征 , 而不仅仅单纯考虑骨折块大小[9-10]既往评估后踝骨折均采用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 , 很难发现踝关节真实受累情况 。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 多排螺旋 CT 三维重建技术可提供更全面的骨折信息 , 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 Haraguchi 分型[11]是目前最常用的踝关节骨折分型之一 , 其优势在于根据踝关节 CT 胫骨远端横断面对后踝骨折形态进行分型 。 因此 , 本研究通过回顾 2015 年 1 月—2019 年 9 月手术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 , 旨在探讨固定后踝与否对不同Haraguchi 分型后踝骨折疗效的影响 , 以期为三踝骨折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报告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