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开颅术后疼痛的预防与治疗:基于临床证据的系统回顾( 六 )


结论
儿童(新生儿至18岁)开颅术后疼痛防治的临床证据尚少 。 根据患者年龄及意识状态使用合适的评分量表进行术后疼痛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 现有数据证明 , 一种基于阿片类药物和扑热息痛/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局部镇痛技术的多模式方法是有效的 , 且很少发生并发症 。 基于现有的方法背景 , 未来的研究在设计中应更加具有目的性 , 以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
图1患者筛选流程
头头是道点评:
国际头痛协会将神经外科开颅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 craniotomy , PCH)定义为: 继发于神经外科开颅术后的头痛 , 头痛持续不超过 3 个月的为急性疼痛 , 超过 3 个月的为慢性疼痛 。 有效的开颅术后镇痛治疗和预防 , 对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神经外科术后疼痛可引起脑血流、脑氧耗、颅内压增高 , 以致术后患者烦躁、血压升高及恶心呕吐 , 甚至有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 。 还可引起体内某些激素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加 , 提高脑水肿的发生率 , 收缩脑血管导致脑缺血 , 进而造成脑组织损伤 。 目前研究结果已证实 , 大部分传递和感知疼痛信号的神经通路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形成 , 并开始发挥作用 。 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阶段 , 心理、生理方面仍不成熟 , 疼痛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反应可能更为强烈 , 这种疼痛和不愉快经历也可能会对小儿产生长期影响 。 例如儿童手术后长期的行为学改变以及疼痛的耐受力降低 。 由于儿童神经外科手术的特殊性和术后早期意识恢复的重要性 , 应在尽量不干扰神经系统检查结果及不影响术后意识恢复的基础上 , 最大限度的减轻开颅手术的术后疼痛 。 开颅术后需根据术后疼痛的性质和疼痛程度 , 做到个体化用药 , 合理使用各种镇痛药物和镇痛方法 。 儿童术后疼痛管理的多模式方案在普遍实践中已被指南认可并被高质量证据强力推荐 。 这篇系统综述总结了预防和治疗儿童(新生儿至18岁)开颅术后疼痛管理的现有临床证据 , 并从这些证据中得出基于阿片类药物和扑热息痛/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局部镇痛技术的多模式方法是有效的 , 且很少发生并发症 。 临床证据表明 , 这些药物的计划用药比按需给药更可取 。 目前阿片类药物、局麻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常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儿童患者中的证据有限 。 区域麻醉发挥了相关和有效的作用 , 选择性头皮阻滞能有效预防术后早期疼却很少应用 。 同样的 , 该系统综述存在的主要局限性是现有研究数量少 , 已发表研究的方法学异质性高 。 由于儿童这一特定亚群患者的数据持续有限 , 目前仍无法从循证标准中获得最佳临床方法的明确建议 。 因此 , 儿童开颅术后中度至重度疼痛的发生率高达20-40% , 在临床实践中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 目前数据可以作为一个循证背景 , 为参与开颅术后疼痛管理的麻醉医师和神经外科医生提供决策依据 。 在术后疼痛管理中 , 应实施以病人和程序为导向的方案 。 基于现有的方法背景 , 未来的研究在设计中应更加具有目的性 , 以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