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为始 创新不止 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新进展综述



以终为始 创新不止 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新进展综述
本文插图


编者按:抗青光眼手术作为青光眼治疗的最后一道壁垒 , 可以说是青光眼患者与疾病长期抗争后的背水一战 , 随着眼科学尤其是青光眼专业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 抗青光眼手术越来越多样 , 控制眼压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肯定 。 多数手术方式都可以在术后早期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但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一直以来仍然是眼科医师和青光眼患者面临的共同挑战 。 近年来 , 预防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研究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 , 以获得更好的术后抗瘢痕和纤维化效果 , 从新药物、新材料等不同角度入手 , 以求达到长久、平稳控制眼压 , 维持手术效果的目的 。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瘢痕化 , 亟待解决的术后瓶颈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 , 也是世界范围内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 , 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和生活质量[1,2] 。 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视网膜病变 , 表现为不可逆的视野丧失 , 与小梁网房水流出阻力增加及视神经乳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轴突损伤有关 。 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 IOP)的升高是目前唯一可改变的与青光眼相关的危险因素 , 降低眼压仍然是目前唯一被证实有效的青光眼治疗方法 。 在众多治疗手段当中 , 青光眼滤过手术(glaucoma filtering surgery , GFS)是较为常用的手术方法 , 通过人工开辟的一条新通道 , 将房水引流至眼外 , 从而降低眼压 , 是治疗药物难治性青光眼较有效的方法[3] 。 然而 , 由于手术部位结膜常瘢痕化愈合 , 降低了滤过强度 , 大大影响了手术成功率 。
GFS后伤口的愈合十分复杂 , 手术成功需要组织建模和疤痕化之间达到平衡 , 以维持适当的滤过强度 。 手术过程中结膜组织血管的破坏以及渗出物和激素对结膜成纤维细胞的刺激作用 , 是术后滤过性水泡纤维化的重要原因[4] 。 目前抗纤维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 5-FU)、丝裂霉素C (mitomycin-C, MMC)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 但术后眼压低、眼内炎、前房漏等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 。 迫切需要制定安全有效的策略来改善GFS后的伤口愈合和抑制瘢痕形成 。 追随这一热点 , 近年来全球眼科学者在青光眼术后抗瘢痕化方面也有了更多研究和应用尝试 。
新机制、新通路:为临床新药作序
IP-10肽
纽约大学的Yates教授团队近期研究在兔眼实验中探讨了IP-10肽(IP-10p)的抗代谢作用 ,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 发表在Clinical& ExperimentalOphthalmology杂志上[5] 。
IP-10p是一种ELR阴性的CXC趋化因子模拟物及成纤维细胞功能抑制剂 , 具有较好的抗代谢作用 , 可用于GFS治疗的辅助用药 。 该研究对兔眼实施青光眼滤过手术 , 设立IP-10p组、MMC组、IP-10p/MMC联合组及BSS空白对照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