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痔疮治疗 2 个月后,在他的肠道发现了“菜花样”生物( 三 )


5、 什么是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 , 它们的严重程度又是怎样的?
周晓东教授: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和粘膜内癌都是病理学术语 。 大肠癌从普通的腺瘤演变为腺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 其细胞的异形性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剧 。
当细胞处于轻度或中度异形性状态时 , 病理上称之为低级别瘤变 。 如果细胞的异形性很强 , 或者通俗地讲 , 细胞变态得很厉害 , 和正常细胞相比到了面目全非的程度 , 那就称之为重度异形 , 亦即高级别内瘤变 。 这时距离癌症可谓咫尺之遥 。 如果再进一步发展 , 就可发生细胞的癌变 。
癌变现象如果局限在黏膜内 , 称之为黏膜内癌 , 属于早期大肠癌范畴 。 这种类型的大肠癌可以在内镜下像桔子皮一样将其剥离 , 完全能够治愈 。
但如果黏膜内癌再进一步 , 有了向外增殖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 , 这即是真正的癌变 。 这时候肿瘤细胞会侵犯到黏膜下层 , 深达肌层 , 甚至突破浆膜层达到腹腔 , 转移到淋巴结 , 并通过血管转移到达远处器官 。 这就是肿瘤的发展过程 。
6、 这两个案例的受检者那么年轻 , 是不是提示了现在肠癌的年轻化趋势?肠癌的年轻化跟什么因素有关?
周晓东教授:近年来我们通过临床观察 , 确实发现年轻肿瘤患者越来越多 。 这其中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 一是社会节奏加快 , 工作压力加大 。 年轻人努力工作 , 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 , 甚至于经常熬夜 。 这会不同程度地损伤机体免疫力 , 令肿瘤的发生时间提前 。 二是医疗检测手段越来越发达 , 比如粪便 SDC2 甲基化基因检测技术的出现 , 能够在很早就筛查出肠道的一些病变 。 胃肠镜也变得越来越普及 , 现在很多基层医院都可以开展 。
得益于这些先进科技的普及和检测手段可及性的提高 , 很多患者在很早就发现癌症的萌芽 。 以之前提到的两则病例中的患者为例 , 高级别内瘤变到完全癌变 , 大概需要 5~10 年 , 如果他们不进行筛查检测 , 等到出现症状再去检查 , 有可能就是比较晚期的肿瘤了 , 这时的 5 年生存率就会变得很低 。
7、 这两个案例的临床价值是什么?医生们可以从这两个案例中获得什么经验?
【按痔疮治疗 2 个月后,在他的肠道发现了“菜花样”生物】周晓东教授:这两个病例告诉我们 , 消化系统的肿瘤是可防可控的 。 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 包括内镜技术和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 , 消化道肿瘤完全可以在早期发现 , 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 从这个角度讲 , 因消化系统肿瘤而死亡是一件比较惋惜和痛心的事情 。
在韩国和日本 , 一般要求 40 岁以上的成人都做一次胃肠镜检查 , 发现了早期病变可以及时加以处理 。 如果做了以后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 那么可以再过 5~10 年做第二次 。 我国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 所以在日韩发现的胃肠道肿瘤 , 80% 以上都是早期的 , 但中国数据恰恰相反 , 80% 以上都是中晚期、进展期[7] 。 这一数据告诉我们筛查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