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修宇教授:肺癌免疫治疗耐药及临床策略|肿瘤学术节


近年来 , 免疫治疗在肺癌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 , 为肺癌患者带来长久的生存获益 。 但是随着临床应用的逐渐广泛 , 在一线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 , 约 30%-50% 表现为短暂获益或不获益 , 提示免疫耐药的存在 。 明确耐药机制、筛选获益人群是当前精准医疗时代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
1
免疫治疗的耐药模式有哪些?
免疫治疗的耐药模式主要有

原发性耐药 , 即肿瘤对于初始免疫治疗无反应;
适应性耐药 , 即肿瘤对于免疫治疗的一种抵抗机制 , 其中肿瘤被免疫系统识别 , 但它通过适应免疫攻击来保护自身;
获得性耐药 , 即肿瘤最初对免疫治疗有反应 , 但是一段时间后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 。
原发性耐药是指在免疫药物暴露时间大于 6 周的前提下 , 肿瘤并未产生应答 , 需要影像学再次确定的疾病进展 。 可能的机制包括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肿瘤免疫原性降低、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等 。
适应性耐药是指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肿瘤 , 但是肿瘤能够通过适应免疫攻击来保护自己 。 考虑到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进化特点 , 适应性免疫耐药可能在临床上表现为原发性耐药、混合反应或者获得性耐药 。
获得性耐药即免疫最初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 但在后续出现肿瘤应答丢失、疾病进展 。 获得性耐药要求药物的暴露时间大于 6 个月 , 同样需要影像学再次确定的疾病进展 。 可能的机制包括肿瘤衍生出新的耐药突变株及肿瘤微环境的变化等 。
2
免疫治疗的耐药机制有哪些?
免疫治疗的耐药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肿瘤内部相关耐药机制、肿瘤细胞外部耐药机制和宿主相关因素

肿瘤内部相关耐药机制
1)驱动基因活化
肿瘤细胞的基因组或表观遗传的变化可介导免疫逃逸 。 肺癌有丰富的驱动基因 , 其中一些基因的改变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KRAS)等 , 均被研究证实与免疫逃逸过程相关 。
EGFR 基因突变是亚裔 NSCLC 中最为常见的突变类型 , 发生率为 40.3%-64.5% 。 根据以往临床试验结果 , 此类患者对免疫单药治疗反应不佳 。 ALK 融合患者可通过 PI3K-AKT 及 MEK-ERK 通路减少新抗原的产生 , 增加免疫抑制细胞的数量 , 导致免疫单药治疗效果不佳 。
KRAS 突变可通过调节 PD-L1 mRNA 3』UTR 区的稳定性 , 上调 PD-L1 表达促进免疫逃逸 。 但是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KRAS 却表现出了良好的反应性 , 原因可能是由于 KRAS 突变上调新抗原的表达并改变了细胞周期调控、DNA 复制及 DNA 修复等一系列基因 , 但是没有明显的活化免疫抑制细胞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