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产伤性疾病( 四 )


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都非常大 , 无论是对健康状态的评价 , 还是对疾病的临床诊断都不宜用单一标准衡量 。
对疾病造成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强 , 常常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比较严重损伤的转归可以为自然改善或完全修复 , 因此 , 只要度过危重期 , 常可满意恢复 , 适宜的康复治疗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自身防护能力较弱 , 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疾病发生和性格行为的偏离 , 而且一旦造成损伤 , 往往影响一生 , 因此应该特别注重预防保健工作 。 下面从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具体说明儿科学的主要特点 。
一、概况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学系创建于1952年 , 前身是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学系、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儿科学教研室 。 儿科学系为国家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重点学科 。 儿科学系主要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科学各专业组成 , 同时还包括复旦大学其他附属医院的儿科专业 。 儿科学系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复旦大学医药卫生各专业的儿科学教学工作 , 同时又是儿科医院综合性的教学和学术职能部门 , 还承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教学相关事务 。 儿科学系办公室设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现任系主任是黄国英教授 , 副主任为陈超教授 。
二、教学工作的发展历史
儿科学系的名称随学校名称的变化而数易其名 , 1952-1985年称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儿科学教研室 , 1985-1990年称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儿科学教研室 , 1990-2000年称上海医科大学中山临床学院儿科学教研室 , 2000年称复旦大学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 。 2002年3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决定撤消教研室建制 , 组建27个系 , 儿科学系是其中之一 。
建国初期为加强儿科专业人才的培养 , 卫生部于1953年批准上海第一医学
院建立儿科系 , 开始招收儿科系学生 , 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儿科系之一 。 陈翠贞院长兼系主任 , 儿科系有4个教研室:基础儿科教研室、系统儿科教研室、临床儿科教研室、儿科传染病教研室 。 1953、1954、1955年招收了三届儿科系学生 , 每届30多名 。 1956年儿科系迁往重庆 , 成立重庆医学院儿科系 , 约1/3教学骨干和医师到重庆工作 , 我院儿科系停止招生 , 1960年最后一届儿科系学生毕业 , 儿科系正式撤消 。 在建立儿科系的同时 , 医学系儿科教研室一直存在 , 仍然负责医学系的儿科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