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血遇上溶血黄疸,深圳二院新生儿科上演生死时速


血液为身体组织器官带来充足的营养 , 是生命的源泉 , 基因的延续 , 我国99%以上的人是RH阳性血型 , 极少数人是RH阴性血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熊猫血” , 顾名思义 , 非常之罕见珍贵 。 “熊猫血”妈妈生了非“熊猫血”的宝宝 , 对我们新生儿医护来说 , 这就是吹响了战斗的集结号 。
2021年5月27日20:28 , 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迎来一位2750g的小天使 , 她妈妈 , 就是一位“熊猫血”妈妈 。 与别的新生儿红润的肤色不同 , 宝宝一出生 , 全身上下就呈现苍黄的肤色 , 紧急送入新生儿科抢救 。
经化验 , 宝宝胆红素124umol/L , 远远高于参考值上限8.5 umol/L , 而血色素只有82g/L , 仅为正常新生儿血色素的一半 , 原因来自极凶险的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 , 即宝宝和妈妈的血型不相同而引发的溶血 。 贫血、溶血会引发机体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 如黄疸、酸中毒、心衰等 , 而过高的胆红素更是会给尚未发育完善的神经系统带来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 。 新生儿科的值班医生和护士争分夺秒 , 立即完善相关检查 , 同时给予多面蓝光退黄、丙种球蛋白阻断溶血等治疗 。 经过4小时的积极治疗 , 动态监测患儿血红蛋白较前降低 , 总胆红素较前上升 , 提示光疗无效 , 需立即予换血治疗 。
换血术可换出抗体和致敏红细胞 , 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 , 纠正贫血 , 防止心力衰竭 , 高风险操作 , 更面临难题——患儿需要的是稀有血型制品 , 得益于强大的输血科 , 送来了本市血液中心仅有的一份“熊猫血” , 并特别为红细胞做了洗涤处理 , 将再次溶血的风险大大降低 。
全体医护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 蔡茵莎副主任医师和赵俊文护士长立刻赶到科室参加抢救 , 与陈传贵主任沟通病情 , 讨论方案 , 对病人进行全方位评估 , 制定严密的换血方案 , 指导张仲元医生、宋景宇医生、王丽医生一起换血治疗术 。 赵俊文护士长参与过新生儿科每一位换血病人的操作 , 有她在 , 大家都感到安心 。
这次换血治疗选用浓缩并且经过洗涤后的“熊猫血”红细胞与筛选过的血浆 , 按比例混合后进行部分换血 , 在纠正紊乱内环境基础上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 尤其要注意内环境稳定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 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 换血必须同步、等量 , 需要2小时持续匀速的人机配合 , 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反应、生命体征及各项生化指标 , 并严防血栓形成 。

熊猫血遇上溶血黄疸,深圳二院新生儿科上演生死时速
本文插图


经过团队的紧张有序配合 , 终于在 5月28日04:20 , 换血术顺利完成 。 深夜 , 新生儿科灯火通明 , 从夜幕降临到繁星隐去 , 我们赢得了与凶险溶血争速度的竞赛 , 后续 , 还有难关要过 。 孩子 , 我们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