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疾病和癌症中的口腔-肠道微生物群轴( 六 )


在健康状态下 , 由于完整的粘膜屏障 , 肠道微生物群很少受到来自其他栖息地的微生物的入侵和定植 。 然而 , IBD患者由于粘膜屏障受损而表现出肠上皮通透性增加 。
值得注意的是 , 口腔内细菌菌株是从IBD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中分离出来的 , 这可能是由于肠道渗漏造成的 。 具核梭杆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通常存在于口腔中 , 但很少存在于健康人的肠道中 。
有趣的是 , IBD患者在肠道中出现了F. nucleatum , 比其他F. nucleatum菌株更具侵袭性 , 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肠道微生物组轴 。 这一点已在体外通过将口腔微生物群移植到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 。
在大鼠中 , F.nucleatum的侵袭导致肠道微生物组发生转移并加重内脏超敏性 。此外 , CD患者的唾液微生物群成功地定居在GF小鼠的肠道中 。
克雷伯菌(Klebsiell)是最流行的定植菌 , 可促进肠道Th1细胞的诱导和炎症 , 这是IBD发病机理中的关键事件 。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口腔微生物群 , 无论是共生的还是病原菌 , 都可以传播到肠道 , 通过肠道失调促进IBD的发病 。
因此 , 口腔失调可以通过募集口腔-肠轴来直接调节IBD的发病机制 。 牙周炎是一种慢性炎性口腔疾病 , 与口腔微生物群的改变密切相关 , 特别是与其关键性病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的过度生长有关 。
在C56BL/6小鼠中 , 口服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下调紧密连接蛋白来减弱肠道屏障功能 , 从而导致肠道微生物组发生重大变化 , 包括梭菌科的丰富 。
此外 , 接种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小鼠表现出肠道以及全身性炎症 , 这可以由牙龈卟啉单胞菌衍生的内毒素例如LPS介导 。与动物实验一致 , 荟萃分析表明牙周炎分别与IBD , CD和UC的两种主要形式密切相关 。
两者合计 , 口腔病原体可以干扰肠屏障功能并侵入肠粘膜 , 从而引起肠道失调和慢性炎症 , 从而导致IBD发病 。值得注意的是 , IBD患者以及结肠炎引起的小鼠唾液微生物群组成发生变化 , 这与炎症反应有关 , 表明口腔-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可能是双向的 。
3.2 结直肠癌/大肠癌
大肠癌(CR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 , 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 IBD是CRC发生和发展的最公认的危险因素 。 因此 , IBD和CRC在发病机理中共享病因 , 包括肠道微生物组的明显变化 。与IBD相似 , CRC与肠道失调密切相关 。 与健康个体相比 , CRC患者在粪便和肠粘膜样品中均显示出不同的微生物组成模式 。
一直以来 , 在结肠炎相关和化学诱导的大肠癌小鼠模型中都发现了肠道微生物群的深刻变化 , 支持肠道失调和大肠癌之间的关系 。 使用GF小鼠的研究进一步证明 , 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可以直接促进炎症相关的结直肠癌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