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传统发式( 五 )
旗头大拉翅
满族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女发式很多,除了两把头之外,人们最熟悉的便是电视上常见的大拉翅。大拉翅有“大翻车”“ 大两把抓”“ 架子头”等多种称呼。由于此种女式发饰是从京城北京传来的,所以,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又叫它“京头”“京样”或“大京样”。
汉族人则管这样的满族旗人头饰叫作“旗头”。满族的“大拉翅”头饰,正头顶为一字平型,两侧则各斜垂一个如鸟翅膀的拉翅,故称之“大拉翅”。说起这大拉翅很有意思,它起源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域,是由“两把头”“ 燕尾头”发展而来的。清廷定鼎北京后,把两把头、燕尾头也带到了北京城,这种满族发式便在北京地区流行了200 多年。
清后期,满族这种两把抓的发式已华丽转身,又传回了满族东北的老家,此时它已是雍容华丽的“大拉翅”了。这种大拉翅发饰的出现,据一些书籍记载都与慈禧太后有关,有的甚至还说是慈禧太后发明的。
当年,满洲八旗带着北方骑射民族的衣饰俚俗进入了北京城。后来,由于地位和物质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许多民风俚俗也都随之而发生了变化。好美是女人们的天性,满族女人们不但在衣饰鞋款上花样翻新,在发式头饰上也是下了很大一番功夫。
清康熙年以后,大清朝呈现了史称“康乾盛世”的升平景象。于是,八旗贵妇们开始相互攀比装扮,由此始出现了许多衣、鞋、头饰、配饰等方面的推陈出新。女人们传统上的两把头、燕尾头、架子头,出现了越梳越高的型制,以至于必须加设一个头架。头架上覆以绸缎或青绒,正面佩戴头正饰花,侧面则垂有饰穗。此俗传至宫中后,慈禧太后觉得很漂亮,使命人将头架加大还增加了部分乌丝假发,于是出现了满族的头饰大拉翅。
还有一种说法。传说慈禧太后晚年时,她的头发是越来越稀疏。她见自己的头发是又白又少了,许多自己心爱的珠宝首饰已渐渐无法戴在头上。受爱美之心的驱使,慈禧太后终于想出了“大拉翅”,这个既美观漂亮又可为她粉饰衰老的头饰。
【满族传统发式】不管这些传闻是否属实,但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大拉翅是由满族女人传统的头式两把头、燕尾头、架子头等发展而来的;二是其先出现在北京,后又传回东北及国内各八旗驻防满城;三则是盛行于清末的光绪、宣统年及民国年间,最后,才成为满族传统的代表性的女性头饰。
由此可知,一些清代的电影、电视剧中,道光、咸丰年以前出现满族女人头戴大拉翅,是其制作人不了解史情的粗制滥造。脍炙人口的《还珠格格》即是如此 ,乾隆年比大拉翅出现的光绪 年 早 有 100 余 年 的时间 ,故而 ,小燕子不可能戴着个大拉翅到处蹿来跳去。
更有甚者,京剧名著《四郎探母》,讲的是1000 多 年 前 辽 宋 年 间的故事,但辽邦的铁镜公主戴的却是大拉翅。且不说大拉翅出现的年代比宋辽时期晚了 1000 余年,那辽邦乃东胡族系契丹人建立的北国,辽契丹公主戴了一顶 1000 余年后清代满族的大拉翅,岂不是荒唐可笑之极。
满族妇女梳大拉翅旗头,有个很重要的头饰,就是在旗头正中佩戴一朵大绒花,称之“头正”。再在旗头两侧各分插几朵小绒花,称之“压鬓花”。满族女人喜戴花,是从关东老家带来的习俗。早年,关东的满族大多生活艰难,没有什么华丽鲜明的绸缎、细布,只有土布或用靛蓝草染的蓝花布。于是,爱美爱漂亮的女人们便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来装扮自己,那就是在头上插戴野花。
满族女人戴花不但历史久远,而且还是一年四季应季应时有所区别,讲究的是立春时戴春幡,是因东北寒冷,立春时是冰天雪地无花可戴。清明时女人戴柳枝。柳,满语为“佛托”,乃满族萨满文化信仰的始祖母神。端午时东北野花盛开可戴的花就多了,像芍药花、凤仙花、鸡冠花、芨芨草花等,都是爱美的女人们佩戴之物。故而清人有诗云:
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
金锁当胸花作簪,衫裙簪朵盈盈新。
- 清朝女子头上戴的旗头有何讲究!
- 冯小刚:挽救传统文化,得恢复繁体字!易中天:亂竈龜鬱你写写看
- 满族的传统帽子
- 说说古代春节送礼有哪些传统习俗?
- 中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寿山石
- 最好的家风,是内心的善良!
- 此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可媲美牡丹,植株低矮,还可盆栽观赏
- 民国结婚证上的誓词典故频出,寓意美好,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 春节传统吉祥用语十个:“二龙戏珠”中的“珠”,是什么意思?
- 传统习俗给已故的人烧纸,该不该取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