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传统发式


满族传统发式
文章插图
作者富察宝仁 吉林家谱
满族服饰俚俗
大东北满族的服饰俚俗,集这个古老民族几千年之大成,又谱写着近千年来其服饰俚俗之新篇,它既是本民族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传统服饰俚俗起源于生活,扎根于民间,承载着人们传承久远的生活习俗。
满族的服装,具有浓厚的北方骑射民族的特色。早年,满族男女老少日常的主要服装是旗袍。旗袍在清朝曾作为“国 服”在全国推广。这种袍服有棉有单,适合北方骑射民族的生产生活。
清初时,满族人的衣着服饰是十分的原始简陋。《柳边纪略》记载,顺治年间流配关东的陈敬尹说,他在顺治十二年(1655)被流配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时,这里还没有汉族人。那时,满洲人的衣着十分简陋,主要是以兽皮或缉麻为衣从不知晓还有布帛。到了康熙中期,满族人的衣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居宁古塔者,衣食粗足,则皆服绸缎。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狲、狼皮打呼(皮长外套)。惟贫者乃服布,而敬尹则至今犹布狍,或着一半羊皮缎套耳。”
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它会具体地反映在衣、食、住、行、婚、丧、礼仪等,民风俚俗的各个方面。每个民族的这些俚俗,既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又有着一定的民族继承性。
满族传统发式
文章插图
满族男人的发式
清及民国年间,满族男人的发式是“髡发梳辫”。所谓髡发梳辫,即是从耳根为际将前额部分的发全部剃掉,露出皮肤形成髡发。然后,将头后面所蓄留的头发,编成一根发辫垂于身后。
满族男人这种前面剃发,后面留发编辫的发式,今日看来似乎怪怪的,因为它与汉族人传统的男子发式大有所别。中原地区的汉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传统文化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故蓄发不剃,也不编什么辫子。正因此之故,许多人对当年满族男人髡发梳辫很是不理解,认为可能是举旗造反的努尔哈赤或者是什么人的一种标新立异之举吧。
其实,满族人髡发编辫之俚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考古发现满族的先民肃慎人,生活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已有五六千年历史。中国许多史书对肃慎人都有所记载,古籍《竹书记年》中载:“ 虞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这比中国纪年之始的夏代还要早好多年。由于那时肃慎人便是舜帝的朝贡属民,故而古书中多有记载,于是,我们今人也就了解了久远之前满族先民的民风古俗。
最早记载肃慎人编发辫的古籍,是《晋书·肃慎传》:
“(肃慎人)俗皆编发”。
唐时满族先民为靺鞨人,当时靺鞨人有七大部及数以百计的诸多小部,居于祖国东北的外兴安岭以南、库页岛以西的白山黑水广大地区。其一大部为黑水靺鞨,居于今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旧唐书·黑水靺鞨传》载:
“(黑水靺鞨)俗皆编发”。
到了金女真人时期,女真人依旧编发,但其发式及饰品则有了很大变化,并一直影响着之后的元、明、清各代的女真人及满族人。《大金国志·男女冠服》载:
(男子)辫发垂肩,与契丹异。耳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富人用珠金饰。
从以上所引之古籍,可以搞清楚许多问题。一是早年间满族编辫已传承了几千年;二是满族编发之俗,与契丹、蒙古等东胡族系民族编发皆不同,乃梳双辫垂肩;三是明末努尔哈赤率女真人造明朝反时,便已是承袭着金女真古俗“人皆编辫,与契丹异,留颅后发,以色丝系之,富人以珠金为饰”;四是这种与蒙古等北方民族不同的“髡发梳辫”之俗贯穿整个清代,直至民国年间而是一成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