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肺癌四期到完全缓解,一位80后学霸的执着( 四 )


我是今年3月13日去的华西医院 , 见到了周清华教授 。 我们面聊了4分钟 , 周教授认为可以手术 , 方案是做楔形切除 。 这个和我本身的意愿不太一样 , 我想的是 , 既然要做手术 , 就彻底一点 , 把整个肺叶切除 。
3月17日 , 我到了广东省人民医院 , 先后见到了吴一龙教授和钟文昭教授 。 他们也都是国内肺癌领域的权威 。 吴一龙教授分析了我的病情 , 钟文昭教授替我确定了手术方案 。 我记得很清楚 , 他给的意见是 , 微创手术 , 肺叶切除 。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 , 我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 。
3月20日 , 我回到南京和张宇医生讨论 , 大家都更倾向于广东的方案 。
就算白挨一刀 , 我也要做那只小白鼠手术后麻药刚醒 , 我老婆就捧着手机跟我说 , 老公 , 你成名人了 , 网上都在讨论你的事 。 后来我才知道 ,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把我的病例作为全省多学科会诊的一个样本 。
手术的一周后 , 我在南京收到了医院寄来的病理结果 , 被切除的肺部和胸膜组织都没有发现癌细胞 , 达到病理意义上的CR(完全缓解) 。 那天我还挺激动的 , 因为之前的评估都是基于影像 , 是影像CR , 而现在达到了病理上的完全缓解 。 这个结果是出乎意料的 。
当然 , 病理CR并不意味着根治 。 在张宇和钟文昭医生的建议下 , 我还是决定延续手术前的治疗方案 , 继续服用二代靶向药进行维持治疗 , 同时按照两个月一次的频率复查 。
这也是过去两年我最重要的心得体会之一 , 专业的事要听专业人的意见 。 如果你对某一位医生的建议有疑问 , 那就多花点时间学习 , 甚至多问几位医生 , 多和他们讨论 , 只有和你的医生成为了一个“团队” , 才能带来更多生的希望 , 千万不要自己盲目做决定甚至放弃 。
癌症晚期治疗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领域 , 可供尝试的方案众多 , 没有绝对的对错 , 只有当下是否合适 。 但有一点肯定是对的 , 就是只有在信息足够多的时候 , 你才能够去权衡利弊 , 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个 。
另一个很重要的感悟是 , 命是自己的 , 除了把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之外 , 自己也要去研究 , 去学习 , 只有这样 , 你才有底气替自己做决定 。
其实直到现在 , 还会有很多人问我 , 你做完手术 , 药照样吃 , 复查照样去 , 到底有多大的获益呢 。 说真的 , 我不知道 。 不仅我不知道 , 全世界也没人知道 。 包括参与讨论的专家们 , 至今都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 。 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和样本 , 去探讨癌症晚期治疗和生存期限之间的复杂关系 。
但我希望自己可以是那只小白鼠 , 是支持这项获益的数据之一 。 或许五年十年以后 , 这个结论会成为晚期癌症治疗方案的某种共识 , 那我也算是给人类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 当然 , 如果不是也没关系 , 不就是白挨了一刀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