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尿酸|较真丨口服玻尿酸又火了,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三 )


得到的数据是这样的(数值越小表明效果越好):

玻尿酸|较真丨口服玻尿酸又火了,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本文插图



在三组衡量皱纹的数据中 , 可以看出 , 从一开始 , 对照组和实验组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 对照组的状况远远比另外两组要好 。 而在整个实验中 , 不仅对照组的状况一直比其他两组好 , 各组的数值变化也远远小于随机差异 , 这样的三组样来比较差异 , 根本没有任何说服力 。
实际上 , 要证明“口服玻尿酸改善了皮肤” , 首先需要比较同一组志愿者在服用玻尿酸后不同时间的变化 。 只有这个变化有统计意义 , 才有必要去考察“对照组”的变化来排除安慰剂效应的影响 。 在实验中 , 以服用低分子量玻尿酸(HA2k)的那组的第三组数据为例 , 初始值平均是114.57 , 第4、8和12周的平均值分别是110.8,107.59和108.15 , 虽然“看起来”数值有所下降 , 但跟23+的数据标准偏差比起来 , 这些不同就只是“偶然性”导致的了 。 其他数据也是这样的情况 。
然后 , 作者进行了一个很鸡贼的数据分析 。 他们把各组在不同时间的数值 , 减去各自的初始值 , 然后做出来三条“皱纹数据变化值”曲线 。

玻尿酸|较真丨口服玻尿酸又火了,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本文插图



在这组曲线上 , 明确显示出:
1.三组数值 , 随着时间变化并没有明显差异 , 也就是说:不管是吃安慰剂、低分子玻尿酸还是高分子玻尿酸 , 在实验期间 , 眼角皱纹都没有显著变化;
2.安慰剂组的数值 , 在第4到第8周之间剧烈升高 , 然后到第12周又剧烈下降 。 在试验中 , 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 , 第8周的数据严重可疑 。 而这个“可疑的数据点” , 是整个实验数据中能够显示“统计学差异”的数据点 。
3.在作图方式上 , 各个数据的误差线都很高 , 按照常规的“平均值?标准偏差”的呈现形式 , 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没有显著差异” 。 所以作者对于对照组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偏差”来表示 , 而对实验组则采用“平均值-标准偏差”来表示 , 从而在视觉效果上看起来“有显著差异” 。
于是 , 作者就用基于这个“严重存疑”的数据点 , 得出了“口服玻尿酸能能够抗皱”的结论 。 而完整的数据显示的其实是:在第4周 , 三组皱纹变化没有差别;到了第8周 , 吃玻尿酸的皱纹变化比吃安慰剂的好;到了第12周 , 吃安慰剂的皱纹变化又跟吃玻尿酸的没有差别了 。
这样一堆“无法合理解释”的数据 , 居然就被被作者得出了一个“想要的结论” , 拿去糊弄消费者了 。
其他的口服玻尿酸的研究 , 情况也类似——用不靠谱的研究、不可靠的结论 , 组成一篇“研究论文” , 去糊弄不明觉厉的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