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体质量指数与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MINS)死亡率的关系

尽管肥胖与各种疾病的风险增加之间存在联系 , 但据报道 ,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确诊患者死亡率增高之间的相关性存在矛盾结果 。 有研究发现 , 肥胖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结局更好 。 但这种现象从未在非心脏手术后的心肌损伤(MINS)患者中进行过评估 。 SH Lee等对肥胖对MINS患者术后1年内和30天内全因死亡率的影响进行了观察 , 文章发表于2021年4月的Anesthesia & Analgesia杂志 。

高体质量指数与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MINS)死亡率的关系
本文插图


方法:
研究人群本研究是一项观察性研究 , 使用来自三星医疗中心非心脏手术肌钙蛋白水平(SMC-TINCO)的注册数据 , 由43 019例连续患者组成 。 符合条件的患者包括自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韩国首尔三星医疗中心接受非心脏手术 , 在术前评估期间或术后30天内至少有1次测量cTN I的患者 。 MINS被定义为 , 在术后30天内cTn峰值高于99%参考上限值的患者 。 有非缺血性病因如脓毒症、肺栓塞、房颤、心律转复或慢性升高的患者被排除 。 根据术前BMI分为正常BMI、低BMI和高BMI组(高BMI定义为术前BMI≥25kg/m , 低 BMI为<18.5kg/m , 两者之间为正常BMI) 。 高BMI组中BMI≥30kg/m-2的患者被进一步划分为肥胖患者 。研究目标主要研究目标为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 , 次要目标为30天内的全因死亡率 。 术后1年和30天的死亡率被归类为心血管疾病性或非心血管疾病性 。 心血管性死亡被定义为因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卒中或血管原因而致的死亡 。 非心血管性死亡的确认必须是毫无争议的 , 否则仍被认为是心血管性死亡 。围术期管理和cTnI测量围术期管理遵循基于当前指南的机构协议 。 建议进行中或高风险手术或有至少一个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 , 如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等 , 围术期应常规测定cTn I 。 在有轻微危险因素的患者中 , cTn是由主治医师依据高龄或怀疑近期的缺血性疾病症状而酌情测量的 。 本研究中99%上限值为40ng·L-1 。研究结果:
患者特征 在43 019例患者中 , 排除了1154例年龄<18岁的患者和6596例术后没有cTn测量的患者 。 在35 296例成人术后cTn测量中 , 29 394例患者的cTn水平正常 , 242例患者表现为非缺血性原因引起的cTn升高 , 因此MINS的发生率为16.0%(35 296例中的5633例) 。 最后 , 根据BMI确定5633例成人患者的分组:正常组3246例(57.6%) , 低BMI组425例 (7.5%) , 高BMI组1962例(34.8%) 。经血管造影鉴定的I型心肌梗死发生率正常组为2.3%(3246例中的75例) , 低BMI组为1.2%(425例中的5例) , 高BMI组为10.3%(1962例中的202例) 。 高BMI组倾向于年轻患者 , 表现出更高的男性比例 , 先前的冠状动脉疾病 , 手术前其他心血管药物的处方 , 以及较低的急诊手术和全麻比例 。临床研究结果 在5633例患者中 , 术后第一年的死亡率为19.2%(5633人中的1079人) 。 经过IPTW(逆处理概率加权)调整后 , 高BMI组1年的死亡率低于正常组(14.8% vs 20.9%;HR:0.75;95%CI , 0.66-0.85;P<.001 )和低BMI组(14.8% vs25.6%;HR:0.56;95%CI , 0.48-0.66;P<.001)(表3) 。 但术后30天的死亡率未见显著差异 。无论是心血管疾病死亡还是非心血管疾病死亡 , 高BMI组术后第一年死亡率明显低于正常BMI组(心血管疾病死亡:3.8% vs 5.7%; HR: 0.71; 95% CI, 0.53-0.96; P =0.01, 非心血管疾病死亡:11.0% vs 15.2; HR: 0.76; 95% CI, 0.64-0.91; P < .001) 。 高BMI组术后第一年死亡率也明显低于低BMI组(心血管疾病死亡:3.8% vs 8.5%; HR: 0.48; 95% CI, 0.33-0.70; P < .001 ;非心血管疾病死亡:11.0% vs 17.2; HR: 0.60; 95% CI, 0.47-0.76; P < .001) 表3 3组患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