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的前世今生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 , mAb)是由B细胞产生 , 并能特异性靶向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 单克隆抗体不仅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 其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也以革命性的速度改进了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 。
1975年K?hler和Milstein提出的杂交瘤技术(Hybridoma technology) , 使得大量获得单克隆抗体成为可能 , 为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无限潜力 。 其他科学和技术进步也促进了单克隆抗体的发展、丰富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 。经过近50年的发展 , 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不再局限于免疫小鼠的淋巴细胞术 ,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Human antibody-producing mice)和单B细胞抗体技术(Single B cell antibody technology)也都陆续登上舞台 。 这些方法虽然有各自的局限性 , 但都已广泛应用于单克隆抗体筛选 。 同时 , 这些技术都不完全是独立存在的 , 如果能充分利用各技术的优点 , 采用灵活的方法将各技术优化组合就能更加高效、快速地进行抗体开发 。
杂交瘤技术
杂交瘤技术是一种将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生产小鼠单克隆抗体的传统方法 ,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单克隆生产技术 。 在这种技术中 , 首先收集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 , 并将其与BALB/c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 从而形成永生化的杂交瘤细胞 。 然后筛选杂交瘤细胞 , 鉴定出能生产特异性抗体的单克隆细胞株 。 十几年后 , 1988年 , 兔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首次被《Science》杂志报道 [1] 。 该研究使用小鼠-兔异种杂交瘤方法生产兔单克隆抗体 , 但鼠-兔异种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的效率较低、不稳定 , 且无法长时间分泌抗体 。 时间进展到90年代中期 , 1995年 , 《PNAS》报道了能稳定生产兔单抗的兔-兔杂交瘤细胞 [2] 。 但兔杂交瘤细胞也被证明不如常规鼠杂交瘤细胞稳定 , 这大大阻碍了其实验室水平的广泛使用 。 并且 , 由于融合和转化效率低下 , 使用兔杂交瘤细胞生产单克隆抗体在应用推广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
经过多年发展及应用 , 杂交瘤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产生鼠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抗体的生产 。 然而 , 由于缺乏合适的骨髓瘤融合伴侣 , 杂交瘤技术一直局限于免疫啮齿动物 。 20世纪80年代 , 《PNAS》报道了一种应用人杂交瘤技术生产治疗用抗体的文章 [3] 。 利用该方法可以在无额外修饰的情况下产生天然的人源抗体 , 并用于临床治疗 。 随着融合伴侣和电融合技术的发展 , 人杂交瘤细胞融合成功率逐步增加 , 这将在未来促进治疗性抗体的开发 。
噬菌体展示技术
1990年开始 , 噬菌体展示技术被视为一种新的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方法 。 这种方法是从淋巴细胞中收获抗体可变区基因(V gene)全集 , 克隆VHs和VLs的组合并与外壳蛋白融合后表达于丝状噬菌体表面 , 然后筛选表达特异性抗体的噬菌体 。 与受限于啮齿动物的杂交瘤技术相比 , 噬菌体展示技术已经成功用于任何已知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物种中筛选和分离单克隆抗体[4,5] 。 2000年 , Rader等人首次介绍了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生产兔单克隆抗体的全过程[6] 。 在这篇文章中 , Rader等人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和人源化的人A33兔抗体 , 不仅对人A33抗原有高特异性 , 且保留高亲和力 。 目前 , 噬菌体展示技术因为其高效、简便及体外控制在原核或真核系统中原则参数的能力正逐步成为生产治疗用抗体的重要技术平台 。
- 有抗子宫内膜抗体还能怀上孩子吗?
- cas号1037792-44-1_MBX-2982_技术资料MedBio
- 燃石黑科技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 泛癌种早检技术ELSA-seq获《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发表
- Nature 综述导读:FDA 批准第 100 个抗体药物!抗体药物的研究方向在哪里?
- 英国大型试验显示:再生元抗体疗法能显著降低新冠患者死亡率
- 抗卵巢抗体阳性对试管婴儿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 冷冻面团技术有缺陷?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提高冷冻面团的质量
- Science Advances | 重大进展!南开大学张宏恺团队开发新的技术
- 国际首次!南京农业大学利用合成肽技术,成功研制出猪圆环病毒病疫苗
- NCB:薛愿超团队等开发新技术,首次在单碱基分辨率和单细胞层面精准鉴定RBP结合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