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到底要不要治疗?该怎么治?| 主任谈消化

慢性浅表性胃炎到底要不要治疗?该怎么治?| 主任谈消化文章插图
一、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
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三个类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时称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 。
慢性浅表性胃炎 , 是过去的诊断 , 现在为了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统一 , 已摒弃不用 , 改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 2012年国内慢性胃炎共识明确指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时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 2017年国内慢性胃炎共识中已不在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这一概念 。 但在临床上 , 部分医院仍习惯使用“慢性浅表性胃炎”这一疾病名称 。
胃镜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
内镜下可见粘膜红斑、出血点、粘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当伴有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时 , 描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粘膜内出血等 。
确实有60%以上的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慢性浅表性胃炎) , 那么该病还要不要诊断呢?
1.人每天需要进食 , 胃会受到机械性、化学性刺激 , 如:饮食(长期或大量饮酒 , 吸烟 , 饮食不规律 , 饮食过冷或过热、粗糙坚硬 , 浓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胃酸、胃蛋白酶、胆汁、幽门螺杆菌、药物等等 。 当然胃粘膜还有保护机制 , 当损害因子超过保护因子时 , 胃粘膜就会损伤 , 我们每天都在做些损害胃的事 , 难道不是吗?
2.从以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标准看 , 确实该类患者与正常的胃粘膜不同 。
3.胃镜常规活检病理检查 , 该类患者胃粘膜都有或多或少慢性炎症存在 。
淋巴细胞、浆细胞 , 为慢性炎症细胞 , 根据其在胃粘膜浸润的多少、深度 , 把胃粘膜炎症分为:正常、轻、中、重度 。 炎性细胞浸润仅限于胃粘膜上1/3者 , 且在高倍镜视野下少于5个炎症细胞 , 为正常 , 超过5个为轻度;炎性细胞超过粘膜1/3 , 但不超过全层2/3者为中度;炎性细胞浸润超过全层2/3到全层者为重度 。
胃镜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 , 我们都常规活检病理检查 , 我从来没有见到过正常者 。
总之 , 从以上病因、内镜表现、病理检查这三方面来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称慢性浅表性胃炎)确实存在 , 而且应该相当常见 , 所以有“十人九胃”的说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要不要治疗?
该病症状无特异性 , 可表现为胃部疼痛、饱胀及堵塞感 , 常伴有嗳气、反酸、烧心、恶心、食欲不振、消瘦等现象 , 可由饮食不当、情绪刺激、劳累和气候变化等引发 。
患者症状的有无及轻重与胃粘膜炎症的严重程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 部分患者可以没有症状 。
01
幽门螺杆菌阳性者 , 不论有无症状都需根除!
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慢性胃炎是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 , 这一点已十分明确!纵观国内外指南 , 都认为需要根除 。 大量研究也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以明显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 尤其在萎缩、肠化生发生以前根除者获益更大 。 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炎 ,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患者症状大多能够控制、胃粘膜的炎症能明显好转 。
2017年国内幽门螺杆菌处理共识提出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指征最后一条:证实幽门螺杆菌阳性;并指出根除幽门螺杆菌采用四联疗法:双倍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 + 两个抗生素 + 铋剂 , 疗程10~14天;抗生素推荐: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 。
但本人认为: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 , 耐药率在各地还比较低 , 可以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 复治时仍可使用;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 , 在很多地区耐药率已比较高 , 是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 , 在高耐药地区已不宜作为一线药物常规使用 。 四环素 , 在很多地区缺乏 , 我们的经验可以用多西环素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