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减退中医药应对有方( 二 )


主治 甲减伴甲状腺肿大 , 症见畏寒肢冷 , 小便不利 , 身肿 , 舌淡暗 , 脉迟缓 。
用法 除鹿角胶烊化外 , 余药浸泡半小时后 , 水煎2次 , 共取汁400ml , 早晚餐后各服200ml 。
方解 :甲减伴甲状腺肿大 , 属中医学“瘿病”范畴 。 正气不足 , 或甲亢过用寒凉 , 或用西药失治 , 或外邪直入少阴 , 致肾阳虚衰;加之忧思恼怒肝气郁结 , 致使气滞、血瘀、痰凝 , 肝气横逆挟痰瘀循经上行于喉颈部 , 凝结壅滞成块为瘿 。 故本病病机特点是正虚邪实 , 虚则脾肾阳虚 , 实则痰血凝滞 。 治当温补脾肾 , 尤以温补肾阳为主 , 行气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辅 。 方中肉桂、鹿角胶、肉苁蓉、熟地 , 壮阳温肾以生少火元阳 , 加用熟地者 , 旨在“阴中求阳”;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淡渗利湿 , 以复后天运化;青皮、莪术、红花、浙贝母行气血化痰瘀;海浮石、海藻、夏枯草化痰软坚、散结消瘿 。 诸药合用 , 温肾健脾治其本 , 行气活血化痰软坚治其标 , 标本兼顾 , 补泻兼施 , 但总以温补肾阳治本为主 。 甲减为典型的阳虚证 , 而阳气生成源于肾 , 肾为先天之本 , 内寓元阳真火 , 是一身阳气之根本 , 人体五脏之阳皆赖肾中阳气以生发 , 故甲减之阳虚 , 其根在肾 , 其治也在肾 , 温补肾阳是治疗的关键 。
加减 腰背冷凉 , 心动过缓者 , 加制附片、麻黄、细辛;肢肿者 , 加泽兰、泽泻、防己、益母草;甲状腺肿大坚硬者 , 加蜈蚣、制鳖甲、穿山甲;便溏者 , 加炮姜、薏苡仁、扁豆 。
【甲状腺功能减退中医药应对有方】临床运用 甲减伴甲状腺肿大 , 用本方加减 , 坚持长期服用治疗 , 多可取得较好疗效 , 能逐步恢复甲状腺功能 , 安全有效 , 无任何毒副作用 。 若少加优甲乐 , 其效更佳 。
甲状腺功能减退中医药应对有方文章插图
治甲状腺功能低下有方
甲状腺功能低下(甲减)病人 , 一般以全身肿胀 , 精神萎靡 , 肢体酸痛 , 倦怠嗜睡 , 心悸气短 , 畏寒纳呆 , 手足厥冷 , 舌润 , 脉沉弱或沉迟为主症 。 中医辨证多为脾肾阳衰 , 治疗一般以补肾为主 , 效果满意 。 现代生理研究也发现 , 肾阳虚患者 , 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甲状腺素)TSH(促甲状腺生成素)水平明显降低 , 而温肾助阳药可以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素 , 稳定调节血液中的含量 。
病例:李某 , 女 , 48岁 , 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后 , 引起甲低3年 。 中西医多方治疗 , 效果不佳 。 病人肢体浮肿 , 四肢厥冷 , 面色苍白 , 毛发干枯脱落 , 心悸气短 , 纳呆腹胀 , 尿少 , 每24小时400ml , 舌体大 , 有齿痕 , 舌质淡紫 , 苔白厚 , 脉沉而无力 。 化验 , T30.69mg/ml , T4为2.47mg/ml , TSH53.8mg/ml 。 中医诊断为“阴水”辨证为脾肾阳虚 , 水湿不化 , 血脉瘀阻 。 处方:附子15g(先煎) , 茯苓、白术、泽泻、麦冬、丹参、益母草、桃仁、猪苓、红花、赤白芍各20g , 红参15g、五味子15g 。 服药28剂 , 浮肿基本消退 , 加五加皮、防己、防风各20g , 除恶务尽 , 加强利水祛湿主力 。 病人先后服药60余剂 , 诸症消除 , 一如常人 , 复查甲功也在正常范围内 , 遂停药 。
本例病人为典型脾肾阳虚 , 不能运化水湿 , 同时伴有血脉瘀阻 , 故方用真武汤、附子汤为主 , 加丹参、赤芍、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之品 , 佐以麦冬、五味子滋阴敛阴 , 同时防止术、附刚燥伤阴 。 刚柔并用 , 故收效满意 。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 , 张教授发现 , 中医治疗甲状腺疾病 , 不同于西医单纯激素治疗 , 比如对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病)为自身免疫性病 , 临床表现往往为甲亢、甲减交替出现 , 中医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症状 , 而且能够双向调节体内激素水平 , 在临床上应注意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