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舌诊临床实用针灸选穴思路(上)( 三 )


虚实不爽 , 而后补泻无不应;阴阳不谬 , 而后寒暄无不投 。 然必脏腑不瘥 , 而后补泻寒喧悉对其病 , 以拔其根而主方无不谛 , 则就虚实阴阳 , 以分夫脏腑而定以主方 , 临症者尤不可混也 。 而脏腑之分 , 不越青黄黑白 , 主方之配 , 须合酸苦辛甘 。 爰按内经分脏别腑 , 并检成方 , 酌定主治 , 条例如下 。
●、舌见青色 , 肝胆病也 。 (紫色同)不拘所见何症 , 但看青而舌坚敛苍老 , 肝胆两经邪气盛也 , 泻火清肝饮;青而浮胖娇嫩者 , 肝胆两经精气虚也 , 滋水生肝饮;青而干燥者 , 非胆腑阴虚火郁 , 即肝脏血虚火旺也 , (但干而不燥者 , 专责阴虚 , 如干而且燥 , 则阴虚而火旺矣 。 各脏腑仿此)胆腑阴虚者逍遥散 , 火郁加生地、薄荷;肝脏血虚者逍遥散 , 火旺 , 加丹皮、山栀 。
郁是气抑 , 抑则气不透 , 不透则热而为火也 。 第从来俱以郁火属之肝 , 而余独责之胆者 , 盖胆属少阳 , 其气尚稚 , 胆为甲木 , 其质尚嫩 , 所以最易被抑 , 一抑则其气闷而不舒矣 。 若肝则为厥阴 , 于木属乙 , 其气已盛 , 其质已坚 , 而其火易动而易旺 , 一有所触 , 则即发而不可遏 , 其发而不可遏者 , 怒也非郁也 。
郁主凝滞于中 , 而怒则发扬于外者也 。 本方统治肝胆阴虚 , 而于胆腑火郁 , 则加薄荷、生地者 , 以木喜风摇 , 而郁火非生地不能凉也 。 于肝脏火旺 , 则加丹皮、山栀者 , 盖肝血既虚 , 则肝火易旺 , 则肝血益虚 , 自非泻其火 , 难以滋其阴 , 非借屈曲下行以通之 , 无以泻其火也 。 惟是血为火迫 , 变成燥症 , 则当重加熟地 , 以润其燥 , 丹山两味 , 固可不必 , 而亦非宜矣 。
青而滑润者 , 非胆腑气怯 , 即肝脏气虚也 。 胆腑气怯者 , 十味温胆汤 , 去枳实 , 加酒煎服 , 其应更捷 。 盖以酒入胆经 , 而最壮胆气也 。
肝脏气弱者 , 当归建中汤去胶饴 。
建中之所以异于桂枝者 , 在加胶饴一味耳 。 今恐甘先入脾 , 而去胶饴 , 则仍与桂枝无别 。 故用当归建中 , 则与肝脏气虚乃合 。
如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 , 肝胆阴阳两虚也 。 七味饮倍肉桂 , 滑润而形色不兼胖嫩者 , 肝胆木气虚寒也 , 养荣汤加枸杞 。
凡左关脉细紧如刀口者 , 其舌不拘何色 , 必胖而滑;其病不拘何症 , 心虚而寒 。 予每投以养荣 , 无不立应 。
临症者切勿畏之 , 重生者切勿疑之 。
●、舌见黄色 , 脾胃病也 。 不拘所见何症 , 但看黄而坚敛苍老者 , 脾胃两经邪气盛也 , 泻黄散 。
如有浓苔 , 或焦黄、或焦黑 , 而糙刺燥裂 , 其症痞满燥实坚敛悉具者 , 实症也 。 须急下之 , 以存津液 , 大承气汤主之 。 但此是真正阳明里症 , 北方伤寒 , 间或有此 。 然舌若胖大 , 即在北方 , 亦非承气的症 , 切不可妄用硝黄 , 杀人于顷刻也 。
黄而浮胖娇嫩者 , 脾胃两经精气虚也 , 益黄散 。 黄而干燥者 , 非胃腑阴亏火旺 , 即脾脏血虚火盛也 。 胃腑阴亏者 , 左归饮去茯苓;火旺加花粉、归、地;脾脏血虚者 , 归脾汤去木香;火盛加白芍、丹、山 。
如干燥而有浓苔者 , 宿食滞于肠胃 , 而燥结不出也 。 其脉必牢实 , 神思必昏沉 , 面必拥热通红 , 鼻必气粗 , 胸前按之必微痛 , 须逍遥散倍加熟地 , 润而下之 。
黄而滑润者 , 非胃气虚弱 , 即脾气亏损也 。 胃气虚弱者 , 七味白术散加半夏 , 脾气亏损者 , 五味异功散加白芍 。
如其舌后半截滑腻而有微苔者 , 乃脾胃虚气下陷也 , 须补中益气汤 。
如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 , 脾胃气血两虚也 , 参 八珍汤 。 滑润而形色又兼胖嫩者 , 脾胃中气虚寒也 , 姜桂养荣汤 。
●、舌见赤色 , 心与小肠病也 。 不拘所见何症 , 但看赤而坚敛苍老者 , 心与小肠邪气盛也 , 泻心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