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舌诊临床实用针灸选穴思路(上)( 二 )


舌者 , 心之苗也 。 五脏六腑之大主 , 其气通于此 , 其窍开于此者也 。 查诸脏腑图 , 脾、肺、肝、肾 , 无不系根于心 。 核诸经络 , 考手足阴阳 , 无脉不通于舌 , 则知经络脏腑之病 , 不独伤寒发热 , 有苔可验 , 即凡内外杂症 , 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 , 是以验舌一法 , 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 何从前以医名家者俱略焉 , 而仅于伤寒见诸金镜耶?
余自弱冠 , 敬承家学 , 殚心医理 , 间尝从金镜三十六舌 , 逐一体验 , 其法殊多未合 , 疑而质诸先君子 。 先君子曰∶东庄不有云乎 , 金镜三十六舌 , 当参其意而勿泥其法 , 更有三十六舌之所未及者 , 须以意通之 。 予领先君子训 , 退而绎其所以其意当参 , 其法勿泥者 , 乃见东庄所云 , 真实获我心也 。 于是临症之下 , 于舌必看其形、审其色、合诸脉症 , 而有心得其秘焉 。 据舌以分虚实 , 而虚实不爽焉;
据舌以分阴阳 , 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 , 而脏腑不瘥、主方不误焉 。 危急疑难之顷 , 往往症无可参 , 脉无可按 , 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 , 往往闻之无息 , 问之无声 , 而惟有舌可验 。 是以阴阳虚实 , 见之悉得其真;补泻寒暄 , 投之辄神其应 。 人以见之无不真、投之无不应也 , 未有不称以为奇者 。 不知余于四诊之中 , 于舌更有独得之秘也 。 然独得之秘 , 究何秘哉 , 不过同得之理耳 。 临症者诚潜心而有会焉 , 则分之而脏腑各一阴阳也 , 阴阳各一虚实也 , 理周而法到 , 可以补金镜之所未及 , 而正不止三十六舌也;
古中医舌诊临床实用针灸选穴思路(上)文章插图
合之而脏腑同此阴阳也 , 阴阳同此虚实也 , 理圆而法活 , 可以裁金镜之所未合 , 而并不必三十六舌也 。 分而分之 , 其法不出乎五行;合而合之 , 其理总原于太极 。 准此以临症 , 则诸病之变现 , 纵使万叶千枝 , 而一望之神明 , 自可搜根拔本 , 尚何无者生之、有者甚之 , 以干致邪失正 , 绝人长命之咎哉?兹将验舌诸法 , 备述之下 , 惟识者参之 。
经云∶“邪气盛则实 , 正气夺则虚” 。 又云∶“有余者泻之 , 不足者补之 。 ”窃谓虚实两字 , 是搅病机之领;补泻两字 , 是提治法之纲 。 盖以人之有病 , 不出一虚一实 , 医之治病;不过一补一泻 。 如虚实稍有疑心 , 则补泻无从下手 。 其参症切脉以审虚实 , 固临症第一要着也 , 乃有症似实而脉则虚 , 脉似实而症则虚者 。 如舍脉从症 , 既难信以为真 , 而舍从脉 , 又惟恐其是假 , 则且奈之何哉 。 不知凡物之理 , 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 。 而病之现于舌也 , 其形与色亦然 。 (故凡病属实者 , 其舌必坚敛而兼苍老;病属虚者 , 其舌必浮胖而兼娇嫩 。 如此分别 , 则为虚为实、是假是真 , 虽未参症切脉 , 而一目先了然矣 。 )
虚实既分 , 补泻固有定见 。 然虚实各有阴阳 , 而阴阳迭为虚实 , 则于虚实分阴阳 , 临症者又不可混也 。
而分之不得其法 , 则有以阴盛为阳盛、阳虚为阴虚 , 而不能无误者 。 且有症本阳虚 , 而经训曰阴虚 , 令人错解 , 贻害不浅者 。 如云∶“阴虚出盗汗” 。 阴言手太阴也 , 虚言肺气虚也 。 又云∶“阴虚发夜热” 。 阴言足太阴也 , 虚言脾气虚也 。 同曰阴虚 , 而其中有手足太阴之分 。 名曰阴虚 , 而其实是脾肺气虚之症 。 无如历代医师 , 从未注明其义 , 误以脾肺气虚认为肾水不足 , 而用滋阴降火之剂 , 朝夕重阴下逼 , 逼至土困金败 , 便溏声嘶 , 置之死地而不悟者 , 只此两个阴字 , 拘义牵文 , 以讹传讹 。 自古迄今 , 普天之大 , 不知日杀凡几 , 良可痛也 。 况如此类者 , 经中未易枚举 , 总缘阴阳混杂 , 虚实模糊 , 但凭脉症 , 分晰难清耳 。 (讵知阴虚阳盛者 , 其舌必干;阳虚阴盛者 , 其舌必滑;阴虚阳盛而火旺者 , 其舌必干而燥;阳虚阴盛而火衰者 , 其舌必滑而湿 。 )如此分别 , 则为阴为阳 , 谁实谁虚 , 显然可见 , 更何似阴似阳之疑 , 以致重阴重阳之误 , 贻人夭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