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风湿年会|2亿患者呼唤中国建设更强大的风湿免疫科( 二 )
更无豪杰怕熊罴 。
为有牺牲多壮志 ,
敢叫日月换新天 。
这是2月7日 , 曾小峰教授在得知华西医院赵毅教授、湘雅医院罗卉教授、北京医院程永静教授等风湿免疫学界优秀青年才俊出征武汉抗疫 , 临行前写下的壮行寄语 。 在年会上 , 曾教授回忆起风湿科医生“冒死”逆行仍感动不已 , 他和与会者一道回忆了“抗疫”过程中难忘的名字和分会为抗击疫情作出的种种努力 。
面对前所未知的病毒和疾病 , 风湿免疫科医生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不顾危险逆行武汉 , 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第一时间撰写报道 , 在《医师报》等媒体发表 , 这对所有正在抗击疫情的医生是极大的鼓舞 。 除了前线支援 , 后方的风湿免疫科医生也坚守岗位 , 经常与前线连线会诊 。
由于新冠病毒是前所未有的病毒 , 唯一的经验是来自2003年非典抗击SARS 。 虽然新冠是传染病 , 但它的发生发展和免疫有关 , 并且激素是唯一有循证医学证据有效的药物 , 而风湿免疫科医生又是最善用“激素”的 , 风湿病和新冠的某些方面又有相似性 , 所以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紧急组织专家查阅文献 , 向国家卫健委提交报告 , 提出新冠患者包括危重患者激素、生物制剂、白介素-6、JAK抑制剂等的应用 , 受到卫健委的肯定 , 报告的内容也体现在第七版新冠肺炎防治指南中 。
疫情期间 , 分会还联合《医师报》举办多场学术、科普活动 , 邀请多学科专家参与 , 为疫情期间无法出门看病担忧、无助的患者带去温暖 。
文章插图
除此之外分会还开展多场网上学术活动 , 制定了多个专家共识及研究制定学科发展计划 , 为卫健委的《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文件落地做好准备 。 学科发展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 其中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 , 这就需要对已有的指南共识进行规范化培训 。
张抒扬:希望未来没有看不了的病文章插图
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
张教授介绍了罕见病多学科诊疗(RareMDT)模式协和经验 , 多学科在协和百年传承中已成为诊治患者的常态 。 罕见病目录有罕见病121种 , 协和医院收治118种 。 70%协和收治的罕见病患者首诊不清 , 最终都是在协和医院确诊 。 多学科协作模式对罕见病诊断尤为重要 , 利用多学科模式诊断的罕见病病例超过90% 。
多学科协作模式应用于罕见病诊疗 , 可解决因疾病罕见 , 单个医生经验不足 , 及罕见病常涉及多学科、特殊诊断方法、基因诊断 , 没有指南可遵循 , 没有药物、适应证、药物可及性等问题 , 通过疾病主要症状核心科室医生、疾病受累器官科室医生、遗传学家、研究团队、国内外专家参与 , 集思广益 , 让患者缩短就诊流程、避免走弯路 , 让医生凝聚共识、高效解决诊疗问题、提升诊疗水平、开展多学科交叉科研等 。
协和医院每个科室都有罕见病诊疗团队 , 每个特殊疾病有专病医生 , 已收集2万余病例 , 有20余种疾病得到了相关的基金资助 , 发表论文上百篇 , 也形成了多个单病种诊疗指南和共识 。
罕见病MDT实施关键点:(1)资料准备:要求完善详细病程记录和基本检查 , 查阅相关文献 。 (2)会诊专家:根据患者病情 , 邀请有经验的专科医生 , 以及影像、病例和遗传学专家(3)加强协作:参考罕见病直报网患者就诊医院和接诊医生统计及既往文献 , 邀请院外甚至国际经验丰富专家参与 。 (4)遗传咨询:遗传专家的参与是RareMDT的特点 。
“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培训也在有序开展 , 希望未来没有看不了的病 。 ” 张教授说 。
曾小峰教授点评:
MDT诊疗对风湿免疫科也非常重要 , 风湿科的部分疾病属于罕见病 , 如IgG4、硬皮病、血管炎等 。 今后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推动MDT发展 。
- 李勇教授: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解读
- 追风伞,见过吗?治风湿麻木,风湿瘫痪,腿脚抽筋,均有奇效!
- 胡春宏教授、吴芳副教授团队多项研究入选2021年ASCO年会
- 风湿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或许和这些因素有关! | EULAR 2021
- 类风湿患者夏季如何补救?
- 医生,我手指晨僵、疼痛,是不是类风湿关节炎?
- 最新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0版)」之医药、卫生门类
- 宇兰幽Hp IgY亮相2021消化心身学术年会,为幽门螺杆菌治疗再添新路径
- 张瑞岩教授:2020 AHA/ACC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及治疗指南解读
- 2010-2020,肿瘤试验设计和结果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