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随园食单》背后的三部美食史( 四 )


饮食|《随园食单》背后的三部美食史文章插图
《中馈录》
从《四时食制》到《宋氏养生部》 , 中国饮食专著的发展历经千年 , 但始终没有在理论层面开花结果 。 清代饮食产业蓬勃发展 , 士大夫阶层对饮食日益重视 , 最终在《随园食单》完成了饮食文化从经验向理论的最终蜕变 。
《随园食单》序后以“须知单”“戒单”开篇 , 其中涉及物性、作料、洗刷、调剂、搭配、火候、器具、上菜等方方面面 , 如“洗刷须知”中的“肉有筋瓣 , 剔之则酥;鸭有肾臊 , 削之则净” , “配搭须知”中的“可荤可素者 , 蘑菇、鲜笋、冬瓜是也 。 可荤不可素者 , 葱韭、茴香、新蒜是也” , “上菜须知”中的“盐者宜先 , 淡者宜后;浓者宜先 , 薄者宜后” , 都是对中国千年烹饪经验一次开创性的总结与编排 。 而其中又有创新之处 , 如“先天须知”中认为“大抵一席佳肴 , 司厨之功居其六 , 买办之功居其四” , “戒单”中将矛头指向各种形式的铺张浪费等 , 对饮食实践又极有指导意义 。
“须知单”“戒单”之后 , 《随园食单》以食材将326种菜品分为十四单 , 分类精细到要区分海鲜与江鲜、特牲与杂牲、水族有鳞与水族无鳞 。 而在此基础上 , 菜品均详细记载了食材用料、烹饪制法、注意事项 , 如“汤煨甲鱼”条载“将甲鱼白煮 , 去骨拆碎 , 用鸡汤、秋油、酒煨汤二碗 , 收至一碗 , 起锅 , 用葱、椒、姜末糁之 。 吴竹屿制之最佳 。 微用纤 , 才得汤腻” 。 “纤”即“芡” , 这一条“贴士” , 不知方便了多少庖丁厨娘了 。
除饮食理论与烹饪技法这些“基本盘”外 , 部分菜品甚至记载了轶事典故与风味点评 , 如“鹿尾”条载“尹文端公品味 , 以鹿尾为第一 。 然南方人不能常得从北京来者 , 又苦不鲜新 。 余尝得极大者 , 用菜叶包而蒸之 , 味果不同 。 其最佳处的尾上一道浆耳” 。 又如“程立万豆腐”中又有“惜其时余以妹丧急归 , 不及向程求方 。 程逾年亡 。 至今悔之 。 仍存其名 , 以俟再访”的叹惋之情 。
《随园食单》的考据、文采、广博 , 放诸于中国古代文人著述中 , 的确过于单薄;然而在中国饮食典籍中 , 却是一座“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丰碑 。 千年饮食之发展 , 袁枚毕生之心血 , 若无《随园食单》将其具象化 , 中国“美食王国”的传承 , 势必要失色不少 。
清朝、袁枚、《随园食单》是中国饮食文化躲不开的三个关键词 。 揭开中国“美食王国”面纱之旅 , 还有什么比《随园食单》更适合的起点呢?不过时过境迁 , 作为一本古食单 , 《随园食单》对于今人来说毕竟还是多了晦涩 , 也因此 , 时不时就会有一本《随园食单》的今译本、注释本问世 , 以满足当下“吃货”们的求知欲 。 的确 , 一部经典的古籍就是一个精妙的传说 , 很值得后世的“导演”们一次次“翻拍”的 。
饮食|《随园食单》背后的三部美食史文章插图
《随园食单——不负好食光》 , 袁枚/著 许汝纮/编注 曹云淇/绘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20年7月版 。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