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随园食单》背后的三部美食史( 三 )


袁枚
袁枚盛年隐居在时人眼中未必是最理性的选择 ,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从这一刻起 , 时代风潮与人生抉择将在随园这一方小天地里水乳交融 , 为他成为一名旷古烁今的美食家做好一切准备 。
随园所处的江宁 , 是当时江南第一大都会 , 物阜民丰 , 饮食之风在盛世滋润下倾向铺张 。 当时袁枚非凡的诗才已经名满天下 , 以至于“上自朝廷公卿 , 下至市井负贩 , 皆知贵重之 , 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 , 因远游访友时往往“所至延为上宾” , 得以遍尝珍馐佳肴 。 袁枚好学 , 遇到美醪奇馔常常会询问烹饪之法 , 甚至不耻于拜师学艺 , 由此又搜罗了不少烹技食材 。 购置随园后 , 袁枚苦心经营 , 招募王小余等名厨 , 得以将各路菜式付诸实践并加以创新 。 诗文、美食、士人一一交汇 , 随园很快成为当时文人骚客、达官显宦们宴集的首选 , 平日里客不虚门 , 大兴宴会时更是“随园一夜斗灯光 , 天上星河地上忙” 。 名噪一时的随园菜也就在钟鸣鼎食中成型了 。
“不在寻常食谱中”的菜式只能成就随园菜 , 但还不能将袁枚推向“食圣”的神坛 。 真正成就袁枚的 , 是其源于美食又高于美食的饮食思想 。 袁枚在《与薛寿鱼书》提出“夫所谓不朽者 , 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 。 羿之射 , 秋之奕 , 俞跗之医 , 皆可以不朽也” , 而他自己则将饮食之道视为堪与周公孔子之为相媲美的事业 , 因此可以毫无顾忌地“每食于某氏而饱 , 必使家厨往彼灶觚 , 执弟子之礼” 。
能为口腹之欲正名 , 更能为饮食之道指路 。 袁枚作诗以“性灵说”为主张 , 认为诗直抒心灵 , 表达真意 , 这一主张也融合到了饮食中:他认为在烹饪之前要了解食材、尊重物性 , 注意食材间的搭配和时间把握;他反对铺张浪费 , 提出“肴佳原不在钱多” , 食材之美更在于物尽其用;他将人文主义引入饮食 , 宣扬“物为人用 , 使之死可也 , 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他强调烹饪理论的重要性 , 以为中国烹法完全依厨人经验不利于传承 , 故煞费苦心撰写《随园食单》 , 以求为后世食客厨人树立典范……
袁枚在《所好轩记》的自述中将“好味”置于诸所好之首 , 这是个人之任性 , 又何尝不是时代之荣幸 。
食经史:百代食单问随园
千年饮食爆发于清代 , 清代食客折腰于袁枚 , 那袁枚的食单又收束于何处呢?答案是《随园食单》 。
在几百年后各色食谱泛滥的时代里看《随园食单》 , 往往会觉得它过于简单:两篇“总则”(须知单、戒单)再加十二篇“分则”(海鲜单、特牲单、点心单等) , 326道菜式的篇幅似乎难以支撑起中国美食大厦 。 的确 , 《随园食单》的伟大只有放在中国食单发展史里才能洞悉 。
传统儒家思想不允许士人们在物质层面投入太多心力 , 因此也抑制了饮食专著的创作 。 汉代以前 , 饮食典籍均附属于其他著作 , 直到三国时期曹操编撰的《四时食制》才作为第一部独立饮食著作问世 。 从现存的残篇来看 , 《四时食制》仅记载了食材的名称、特色、产地等 , 距真正的食单还相距甚远 。
南北朝时 , 北魏崔浩《食经》中已涉及食物储藏与部分菜品的制作 , 虞悰《食珍录》则记录了魏晋以降不少烹饪名品 , 其中部分菜品亦有制法 , 但简略到难以操作 , 如“浑羊设最为珍要 , 置鹅于羊中 , 内实粳肉五味 , 全熟之” 。 隋唐时期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 , 已经有一定综合性的食经问世 , 但涉及到菜品部分几乎为“报菜名” , 如谢讽《食经》中诸如“无忧腊”“龙须炙”“浮萍面”等 , 后人难以反推其烹饪技法 。 著名的《烧尾宴食单》中对所列菜品有简注 , 《膳夫经手录》甚至还加入了部分典故 , 但内容依然单薄 , 不堪后人援引 。
两宋之后雕板印刷技术发展迅速 , 饮食著述较前朝大量增加 , 尤其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已经将“食经”单独分类 , 体现了饮食文化在士大夫眼中地位的提升 。 不过 , 这些饮食著述同样失之简略 , 如现存的《膳夫录》《玉食批》《本心斋疏食谱》均仅一卷 , 《山家清供》虽有两卷百余种菜品 , 但其原料局限于鸡、兔、鹿、鱼等 , 范围十分有限 。 第一部实用性较强的食单要数元朝吴氏《中馈录》 , 全书六千余字 , 分门别类收录菜品七十余条 , 烹饪方法也较为明晰 , 如“糖醋茄”:“取新嫩茄 , 切三角块 , 沸汤漉过 , 布包 , 榨干 。 盐腌一宿 , 晒干 , 用姜丝、紫苏拌匀 。 煎滚糖醋泼浸 , 收磁器内 。 ”《中馈录》之后 , 明代《易牙遗意》《宋氏养生部》的体系性已愈加明显 , 如《宋氏养生部》第二卷分为面食、粉食、蓼花、白糖、蜜煎、糖剂、汤水七制 , 编排已非常规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