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 |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二 )


向患方介绍抗凝治疗 , 告知抗凝剂皮下注射适应证、禁忌证 。抗凝治疗潜在风险:①血液系统异常 , 如出血、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②免疫系统异常 , 如过敏/类过敏反应;③消化系统异常 , 如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胆汁淤积性肝损伤;④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 , 如注射部位皮肤血管炎、皮肤坏死、炎性结节、紫癜或红斑、水肿或荨麻疹、疼痛等;⑤肌肉骨骼系统异常 , 如骨质疏松(见于>3个月长期治疗) 。 其它罕见不良反应: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可逆性高钾血症等 。 其中 , 不同部位出血、注射部位荨麻疹、水肿及疼痛较为常见 。告知患者及家属抗凝治疗的潜在风险、对策和注意事项 , 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 , 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 充分理解和尊重患方知情选择 , 知情同意后签署《抗凝治疗知情同意书》 。5 操作流程和步骤
5.1 注射部位皮下注射部位主要为[26-28]:①腹壁 。 腹壁是国内外公认的皮下注射首选部位——腹部区域皮下组织层较厚 , 可降低药液外渗风险;所含神经纤维较少 , 痛感相对较轻;注射面积大、药物吸收快、不受运动影响;易被患者接受 , 便于操作 。 ②双侧大腿前外侧上1/3 。 此处皮下组织较厚 , 痛觉敏感度较低 , 远离大血管和神经 , 相对大腿其它部位较为安全 。 ③双侧臀部外上侧 。 此处为过臀裂顶点水平线与过髂嵴最高点垂直平分线相交而成的外上方1/4区域 , 捏皮较为困难 , 且不便于自我注射患者操作 。 ④上臂外侧中1/3 。 此处皮下组织较厚 , 与上臂其它部位相比 , 发生肌内注射风险较低 。 不同注射部位药液吸收速度不同 , 依次为腹部>上臂 >大腿 >臀部 。 儿童患者因腹部区域皮下组织层较薄 , 注射部位最好选择臀部或大腿[21-22 , 28-30] 。 有研究报道 , 妊娠28周后至临产前48 h抗凝治疗期间 ,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对注射部位的疑惑和顾虑 , 保障母婴安全 , 通过脐部作一水平线 , 经彩色超声诊断仪(以下简称B超)测定双侧前上侧腹部、前下侧腹部、中上侧腹部、中下侧腹部8个区域皮下组织厚薄程度 , 在确定皮下组织厚度大于注射针头直径后予以左右腹部轮换注射是安全、可行的[31] 。推荐意见1:对非妊娠期成年患者 , 无论单次注射或长期注射 , 抗凝剂注射部位优选腹壁 。 腹壁注射部位是 , 上起自左右肋缘下l cm , 下至耻骨联合上1 cm , 左右至脐周10 cm , 避开脐周2 cm以内 。推荐意见2:特殊人群注射部位选择 , 如对儿童患者 , 适宜选择臀部或大腿;对妊娠晚期(妊娠28周至临产前48 h)患者选择腹壁注射时 , 经B超测定双侧前上侧腹部、前下侧腹部、中上侧腹部、中下侧腹部8个区域皮下组织厚薄程度 , 在确定皮下组织厚度大于注射针头直径后 , 予以左右腹部轮换注射 。5.2 注射体位腹壁注射——临床常见体位为平卧位、坐位、屈膝仰卧位 。 平卧位时 , 双腿呈伸直状态 , 因此腹肌紧张 , 腹壁皮肤张力大 , 皮肤皱褶不易提捏或捏起较薄[20 , 28];坐位时 , 针尖不易固定、药物积聚不易扩散 , 易导致局部疼痛和皮下出血 。 体位选择应确保注射局部皮肤松弛 , 易于捏起形成皱褶 , 使药液直接注入皮下组织内 , 最大限度减轻疼痛和皮下出血 。推荐意见3:腹壁注射时 , 患者宜取屈膝仰卧位 , 嘱患者放松腹部 。上臂外侧注射——临床常见体位为平卧位、坐位 。 患者配合程度常与年龄、疾病状态和受教育程度相关 。 平卧位注射时 , 三角肌能够完全放松;坐位时 , 上臂常见摆放姿势有自然下垂、上臂叉腰及上臂外展90°(置于椅背)[26-27 , 32] 。 上臂自然下垂可使三角肌基本放松 , 但不易掌握进针深度和角度;上臂叉腰可一定程度解决上臂自然下垂的操作难度 , 但需要患者配合;上臂外展90°(置于椅背)既有利于上臂外侧皮下和肌肉组织放松 , 又不影响注射角度 , 且患者易于接受 , 摆放时应嘱患者放松肩部 。 操作前应考虑衣袖松紧度和厚度等影响注射部位暴露的因素 。推荐意见4:上臂外侧注射患者宜取平卧位或坐位 。 坐位注射时上臂外展90°(置于椅背) , 患者肩部放松 。5.3 注射部位轮换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 , 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 , 2次注射点间距2 cm以上 , 可以明显降低注射局部药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出血及注射部位疼痛等不适症状[20 , 28-30 , 33-39] 。 轮换方法主要分为不同注射部位间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区域内轮换 。 不同部位间轮换方法:将腹部分为4个区域 , 每侧上臂、大腿、臀部各为1个区域 , 每次注射一个区域 , 并按顺时针方向轮换注射区域[28 , 33] 。 同一注射部位内轮换方法:表盘式轮换(以肚脐为中心按表盘式将腹部分为12个象限 , 周一至周日每日规律轮换注射部位[34-35])和十字分时分区(以肚脐为中点作十字线 , 将腹部分成4个象限 , 逐日交替选择左腹部或右腹部 , 再根据注射时间上午或下午选择上腹部或下腹部[36-39]) 。 近年来 , 抗凝剂腹部皮下注射定位卡已在逐步推广应用[30] 。 此卡中间大孔为禁止注射区域 , 其余小孔按数字自小至大依次选择 , 每次注射去掉一个小孔 , 能有效保证2次注射点间隔2 cm以上 , 并有规律进行轮换(图1) 。推荐意见5:非妊娠期成年患者需长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 , 推荐注射前使用腹壁定位卡定位 。5.4 注射前是否排气抗凝剂注射前排气易致针尖药液残留 , 由于其特有的药理作用 , 有诱发并加重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可能 。 目前 , 临床上常用抗凝剂多为预灌式注射剂型 , 针筒内预留0.1 mL空气 , 可在注射完毕刚好填充于注射器乳头和针梗内 , 使得针筒和针梗内无药液残留 , 既保证剂量准确 , 又避免针尖上附着药液对局部皮肤的刺激 , 减少局部瘀斑、硬结发生[12-17 , 28 , 30 , 40-43] 。推荐意见6:推荐采用预灌式抗凝针剂 , 该针剂注射前不排气 , 针尖朝下 , 将针筒内空气轻弹至药液上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