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 |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 ,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 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 PTE)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1]和国内外相关指南或证据总结中均指出 , 抗凝治疗是VTE防治基础[2- 8] 。 目前临床上可供皮下注射的抗凝剂包括低分子肝素类、磺达肝癸钠 。 低分子肝素是应用最广泛的抗凝药物[3- 9] 。 磺达肝癸钠是一种新型抗血栓药物 , 是间接Xa因子抑制剂 。 临床护理实践中 , 抗凝剂皮下注射易导致注射部位皮下出血 , 同时伴有局部疼痛 , 降低了患者用药依从性 , 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国内外抗凝剂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皮下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大多与技术操作有关 , 但在操作流程和注射技术等细节上至今仍存在很多争议[10-16] 。 因此 , 根据我国国情和近年临床实践 , 结合检索现有文献及相关meta分析 , 组织本领域护理专家通过多次会议研讨 , 反复修改 , 制订出《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 旨在为实现抗凝剂安全注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参考依据 。1 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临床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剂型、名称、制剂性状和规格等 , 见表1 。2 注射工具选择
抗凝剂注射针头越长 , 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越大[17-22] 。 除预灌式注射器外 , 选择注射工具需根据个体体型、生理特点和抗凝剂剂型 。 对于儿童和消瘦患者 , 尽可能选择短型针头 , 捏皮注射时严格把握进针角度和深度 , 以降低肌内注射风险 。预灌式注射器由玻璃针管(中性玻璃)、活塞(橡胶)、针帽(橡胶)、推杆和/或注射针组成 , 其优势在于有完好密封的包装系统、高精度微量灌装 , 剂量准确 , 应用方便 。 目前 , 预灌式抗凝剂均为带注射针产品 , 针头长度和外径较普通1 mL注射器短小 , 安全性高、耐受性好 , 不同预灌式抗凝剂之间针头规格参数差别不大 。
指南 |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本文插图
3 适应症和禁忌症

3.1 适应证VTE预防:①大手术围手术期患者;②存在VTE中、高危风险的卧床患者;③高凝状态且物理预防措施无效患者 。VTE治疗:①DVT伴有PTE;②急性周围型DVT伴有血栓延伸;③中央型和混合型DVT;④癌症相关血栓形成;⑤口服抗凝效果欠佳的复发性VTE;⑥肝硬化伴有门静脉血栓形成;⑦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⑧内脏静脉急性血栓形成 。其它治疗领域: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③缺血性脑卒中;④糖尿病肾病;⑤由抗磷脂综合征、自身免疫病等因素引起反复自然流产等疾病的抗凝治疗[23-25] 。3.2 禁忌证绝对禁忌证:①肝素或其衍生物过敏;②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与肝素治疗无关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除外);③活动性出血(如脑出血、消化道溃疡出血、术后活动性出血等) , 或有出血倾向的器官损伤;④急性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相对禁忌证:①急性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伴或不伴意识障碍;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③难以控制的高血压;④同时应用乙酰水杨酸、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右旋糖酐、噻氯匹啶、皮质类固醇治疗时 , 有增加出血危险 。4 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