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EGFR头颈癌治疗遭遇瓶颈,PI3K将有望成为突破点( 四 )


更令人惊喜的是 , 在动物模型中 , Buparlisib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 并在PD-1抑制剂难治性荷瘤小鼠中呈现剂量反应趋势 。 这意味着Buparlisib不但对于PD-1单抗不敏感的人群有效 , 甚至可能可以与PD-1单抗相互配合 , 形成合力 , 覆盖所有头颈癌人群 。
在Ⅲ期临床研究方面 , Buparlisib已于2018年12月和2020年7月 , 分别获得了美国FDA和我国NMPA的临床研究许可 。 而且FDA还同意阿诺医药在期中分析结果时 , 若客观缓解率(ORR)达到预设要求 , 即可提前提交NDA 。 这也意味着Buparlisib在头颈癌适应症上的研发进展可能将会进一步加速 。
2021年4月15日 , 阿诺医药宣布Buparlisib联合紫杉醇用于治疗复发性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Ⅲ期临床研究已经在上海东方医院成功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 此研究将在北美、欧洲及亚太的1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中的150多家研究中心招募近500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 , 入组标准包括曾接受过PD-1/PD-L1单药治疗 , PD-1/PD-L1联用铂类化疗或按序列接受PD-1/PD-L1治疗和含铂类化疗(无论先后顺序)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 。
这同时也意味着PI3K药物在头颈癌领域的首个大型Ⅲ期临床研究已正式开启 , 距离看到头颈癌领域的新机制治疗方案已经近在咫尺 。
2、EGFR、PD-(L)1:赛道拥挤且疗效有限
除了PI3K抑制剂值得关注之外 , 其他或在头颈癌上快速取得突破的产品 , 几乎都聚焦到了已经经过临床验证的靶点上 。
首先在EGFR靶点 , 复宏汉霖已经进行了比较集中的布局 , 包括自研的新产品HLX07和西妥昔单抗的生物类似药产品JZB29 。 JZB29的研发路线比较目前研发的进展相对较慢 , 而HLX07在头颈癌治疗上则是选择了与PD-1联用 。
除了复宏汉霖的两款产品之外 , 乐普生物的控股公司美雅珂生物也有一款EGFR靶点的ADC单抗 , 目前正在Ⅱ期临床研究中 , 但目前披露的信息有限 。
PD-(L)1的产品就比较多了 , 默沙东的K药、神州细胞的SCT-I10A、罗氏的阿特珠单抗、正大天晴的TQB2450都已经进入了Ⅲ期临床阶段;Ⅱ期阶段还有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恒瑞医药的PD-L1+TGFβ双抗SHR-1701、复宏汉霖的HLX10等也在向这一靶点布局 。
头颈癌适应症对于拥挤的PD-(L)1单抗市场来说 , 目前仅有O药刚刚进入国内市场 。 因此无论是尚未获批的新产品 , 还是已经获批的头部产品 , 都还在向这一领域布局 。 但从以往的研发情况上看 , PD-1单抗的研发屡次受阻 , PD-L1单抗更是如此 , 2018年阿斯利康的PD-L1联合CTLA4的药物组合就在Ⅲ期临床中折戟 , 2020年辉瑞/默克的PD-L1单抗Avelumab的Ⅲ期临床研究也未能达到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主要终点 。
因此这些基于现有机制的头颈癌治疗新产品面对的 , 不论是与已获批上市还是在临床阶段的产品 , PI3K抑制剂在头颈癌这一适应症上存在较大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