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EGFR头颈癌治疗遭遇瓶颈,PI3K将有望成为突破点


头颈部肿瘤是一组高度侵袭的异质性肿瘤 , 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的癌症类型 。 其中 , 90%的头颈部肿瘤是鳞状细胞癌 。 由于大众认知不足 , 头颈部肿瘤的危害性时常被忽略 , 致使70%-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是局部晚期或晚期 , 给治疗增加了难度且50%-60%的患者在两年内会出现复发 , 最终导致较差的预后和高死亡率 。
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 , 2020年中国新增的头颈癌患者人数达到了14.2万 , 发病率仅次于排第八位的甲状腺癌且呈现稳定上升趋势 , 死亡人数接近7.5万 。
PD-1单抗的出现为头颈癌带来了全新的治疗方式 。 2021年 , 欧迪沃(O药)的头颈癌适应症正式在国内获批 。 但同年 , 英国权威机构却不推荐O药用于头颈癌患者 。
PD-1单抗为何会在头颈癌适应症上出现互相矛盾的复杂局面?在PD-1之后 , 又将由哪些靶点参与头颈癌的广阔市场?
手术、放化疗、EGFR靶向药:
延长生命 , 但难以治愈
以往对于头颈癌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结合放化疗 。 但手术在头颈癌的治疗上 , 实施难度较高 。 一方面因为在部分细分癌种(典型的如鼻咽癌)中手术较难实施;另一方面 , 由于手术位置在患者头颈部 , 术后可能影响患者的容貌、语言甚至吞咽功能 ,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相比于手术 , 放化疗手段在头颈癌治疗中的应用受限较少 。 但是考虑到患者常出现的复发和远端转移 , 放化疗只能在短期内控制病情进展 , 但无法让患者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
在传统治疗方式收效甚微的情况下 , 靶向治疗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 2006年 , 美国FDA批准爱必妥(西妥昔单抗)与放疗联合(一线)或单药(标准治疗后)用于治疗非转移性头颈癌 , 2011年适应症又被拓展到与化疗药物联用治疗转移性头颈癌 。 就此西妥昔单抗成为了全球首个用于治疗头颈癌的靶向药物 。
从临床数据上看 , 西妥昔单抗与标准治疗相比 , 可有效的延长患者生存期 。 在西妥昔单抗的EXTREME研究中 , 西妥昔单抗与化疗联用较单独使用化疗相比 , 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了近3个月 。 而在中国开展的进一步研究CHANGE-2中 , 与单纯化疗相比 , 西妥昔单抗联合铂类化疗将患者的总生存期提高了2.2个月 , 并且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50% 。 基于EXTREME和CHANGE-2研究的优秀结果 , 爱必妥在2020年也获得了我国的国家药监局批准 , 与铂类或氟尿嘧啶化疗联合 , 用于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一线治疗 。
西妥昔单抗成为头颈癌患者的福音 , 关键在于其针对的靶点EGFR在头颈癌中广泛存在突变 。 但从另一方面讲 , EGFR靶向药虽然总体有效率较高 , 但其疗效也只是优于化疗 , 无法“治愈”头颈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