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热点,关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肝损伤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干货满满~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4日凌晨01:00-02:30 , 美国消化疾病周(DDW)进行了关于药物性肝损伤(DILI)诊断与管理的主题会议分享 。 本场会议由来自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Victor Navarro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主持和介绍 ,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疗中心Marina Roytman教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Christopher Koh博士、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的James H.Lewis教授、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Robert J.Fontana博士四位专家围绕DILI的诊断和治疗选择以及DILI引起的肝衰竭和肝移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
其中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相关性肝炎作为本次讲座的重点和亮点受到了关注 。 “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凡小丽医生为我们带来精彩的会议报道 。
ICIs近年来在实体肿瘤治疗领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 , 已经成为当前抗癌治疗的明星药物 , 其引起的DILI , 简称ILICI(Immune-mediated liver injury caused by ICIs) , 也日益受到重视 。 J.H.Lewis教授为我们重点介绍了ILICI的主要特征、鉴别要点、危险因素及全程管理策略 。
【药物性肝损伤热点,关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肝损伤】
ILICI的发病机制和主要特征
ILICI是发生在ICIs导致的肝脏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 发生原因为ICIs脱靶效应引发的毒性反应 , 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 可能与免疫效应细胞过度激活、调节性T细胞减少、肠道菌群改变等相关 。

药物性肝损伤热点,关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肝损伤
本文插图



ILICI为一种特殊类型的DILI , 通常表现为免疫介导性肝炎 , 其严重程度不一 。 一项纳入了164名ILICI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对这类患者的本身肿瘤特征、ILICI的管理和预后进行了分析:首先发现患者用药后中位起病时间为61天 , 黑色素瘤患者占比最大(83.5%) , 而最常见的ICI方案为伊匹单抗联合尼鲁单抗(59.2%);大多数患者(46.2%)无症状 , 按照2017年美国常见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CTCAE)5.0版 , 肝炎的初始级别通常表现为3级(45.7%)和2级(30.5%);高达65.85%的患者伴发肝外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治疗方面 , 92.1%的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 , 22.6%的患者需要进行二线免疫抑制剂 , 27.4%的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增加类固醇剂量;预后方面 , 该类患者预后通常良好 , 2.44%的患者死于ILICI或相关并发症[1] 。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团队也发现 , 在再次使用ICI后复发ILICI的发生率也较低(26%)[2] , 与前一项研究的结果类似(25.8%) 。

药物性肝损伤热点,关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肝损伤
本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