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查眼睛可不是“鸡肋”专家为您科普眼科检查( 二 )


体检查眼睛可不是“鸡肋”专家为您科普眼科检查文章插图
眼压和杯盘比:诊断青光眼的两大标准
随着近年来眼病知识的普及 , 大家已经知晓青光眼的危害 。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及凹陷、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共同特征的疾病 , 是全球导致失明的第二大病因 , 仅次于白内障 , 也是第一位不可逆致盲眼病 。 青光眼致盲主要是视神经受损的结果 , 视神经损伤又与眼内压升高密切相关 , 且多数青光眼患者的典型表现就是眼压高 , 因此医生非常重视眼压数值 。
有些类型的青光眼发病没有明显症状 , 甚至患者单眼失明了才发现患病 , 所以它的发现要依赖常规体检 , 尤其是眼压检查 。 眼压是指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壁的压力 , 以毫米汞柱为单位 , 通常正常范围是10~21mmHg 。 眼压检查通过非接触眼压计进行 , 检查时会感到一小股柔和的气浪喷射到眼睛表面 , 仪器通过反射回去的压力值计算出眼压 。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卫生、不直接接触眼表、避免交叉感染 , 但它的测量值受多种因素影响 。 比如 , 佩戴隐形眼镜时 , 由于气体没有直接喷射到角膜 , 而是喷射到隐形眼镜上 , 检查结果会不准确 。 所以 , 平时习惯戴隐形眼镜的人 , 在做健康体检这天 , 应佩戴框架眼镜 。 另外 , 角膜的厚度对于非接触眼压的测量值也存在影响 , 比如 , 做过近视眼激光矫正手术的人 , 角膜偏薄 , 测量值会偏低 。 这时 , 医生会结合眼底检查等方法 , 进一步排除青光眼风险 。
由于人的眼压在24小时之内是有波动的 , 上面说到的正常眼压值(10~21mmHg)只是一个统计学的数值范围 。 如果体检时眼压偏离正常区间几个毫米汞柱 , 不要过分担心 , 医生会建议复查 。 同时也要提醒大家 , 临床上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 一种是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 即眼压在正常范围内 , 但出现视神经损害 , 视野缺失;另一种是高眼压症 , 眼压虽然高 , 但对于视神经、视野都没有造成影响 。
对于青光眼的诊断 , 眼压值不能一锤定音 , 还可以看杯盘比 。
大家在体检结果中可能见过“杯盘比”这个词 , 看起来像餐具名称的“杯”和“盘” , 其实是一种形象比喻 。 我们的眼底有个结构叫做视盘 , 即视神经乳头 , 这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穿出眼球的部位 , 是视神经的始端 。 正常情况下视神经乳头有一个生理性凹陷 , 称为视杯 。 视杯与视盘的比例叫做杯盘比 , 也叫CD比或C/D 。 大多数人的杯盘比约等于或小于0.3 , 如果比例扩大 , 特别是大于0.6 , 体检报告上便会提示到眼科门诊进一步检查 , 排查是否由病理原因导致 , 如青光眼 。 眼科医生会结合眼压、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视野检查等做出诊断或建议 。 当然 , 杯盘比扩大也有一部分是生理性的 , 有些人天生就是大视杯 , 这其中高度近视占有较大的比例 。
黄斑:可不是眼底长了斑
你坐在一台机器前 , 下巴放在颌托上 , 额头贴近头带 , 睁大双眼 , 医生扭亮光源 , 通过机器上的小镜头进行检查 , 这就是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 虽然你入目尽是黄光 , 但对面的医生可以清晰观察到你眼球前段的结构 , 如结膜、角膜、瞳孔、虹膜、晶状体、前部玻璃体等 , 并且能从中发现一些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眼部结构异常 , 如睑板腺和结膜的慢性炎症、角膜薄翳、瞳孔粘连、虹膜萎缩、晶状体混浊、前房角狭窄等 。
裂隙灯主要检查眼球前部的情况 , 眼底检查则是为了了解视网膜、玻璃体的情况 , 除了前面提到的视盘和视杯之外 , 视网膜上还有黄斑和视网膜血管等重要结构 。
黄斑病变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 中老年人的眼科检查结果提到的频次相较于年轻人更多 。 黄斑可不是长在眼底的“黄褐斑” , 而是每个人视网膜上都有的正常结构 , 它位于眼底视盘附近 , 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 。 由于黄斑区富含叶黄素 , 比周围视网膜颜色稍暗些 。 正常情况下 , 外界物体光线进入眼内 , 投影在黄斑区中心凹处 , 可清晰成像 。 一旦黄斑区出现病变 , 可表现为中心视力下降、视物扭曲变形、视野中心暗点等 , 甚至可致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