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芳:乳腺X线检查技术和诊断规范

刘佩芳:乳腺X线检查技术和诊断规范文章插图

来源:百度文库
一、检查技术
(一)检查前的准备
为了获得符合乳腺疾病诊断需要和筛查要求的高质量图像 , 乳腺摄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 医技人员与被检查者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 医技人员应该耐心的向被检查者解释检查过程、体位及压迫乳房给被检查者带来的不适 , 使之放松 。 在检查过程中得到被检查者充分合作 。 正确摆位是获得高质量乳腺X线图像的关键环节 。
投照技师应了解病人本次检查目的 。 并对症状、病程和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既往病史、婚育史、月经周期、肿瘤家族史和其他影像学检测结果等进行补充记录 。
乳腺X线摄影检查应尽量在月经后一周进行 , 但对病变明显、触诊显著的患者 , 则可不严格受时间限制 。
(二)投照体位
乳腺X线摄影常规投照体位包括头尾(craniocaudal, CC)位及内外侧斜(mediolateral oblique, MLO)位 。 一张较好的CC位图像显示如下:乳房在片子的中央 , 乳头切线位 , 可见小部分胸大肌 , 内侧乳腺组织应全部包括在片中 , 外侧乳腺组织尽可能包括在片中 。 一张好的MLO位图像显示如下:乳房被推向前上 , 乳腺实质充分展开 , 胸大肌可见 , 且下缘达到乳头水平 , 乳头在切线位 , 部分腹壁包括在片中 , 但与下部乳腺分开 , 绝大部分乳腺实质显示在片中 。 乳腺组织外缘可见乳头的轮廓 , 乳腺后方的脂肪组织被很好地显示出来 , 乳房无皱褶 。
对于CC位及MLO位显示不良或未包全的乳腺实质 , 可以根据病灶位置的不同选择以下体位:外内侧位(LM)、内外侧位(ML)、内侧头尾轴位(MCC)、外侧头尾轴位(LCC)、尾叶位(CLEO)及乳沟位 。
在临床实践中 , 对于常规体位上发现的异常改变 , 可以进一步采取一些特殊的摄影技术 , 包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压放大摄影技术 。
二、诊断
(一)一般概念
1. 熟悉临床信息 掌握临床信息对乳腺摄影诊断非常重要 , 必要的基本的临床信息应包括症状、病程和体征 , 相关实验室检查 , 既往病史 , 婚育史 , 月经周期 , 家族史 , 其他影像学检测结果及本次检查的目的等 。
2.规范观图程序 屏幕软阅读或在专用日光观片灯下胶片阅读 , 后者应同时准备白炽强光灯及观片放大镜 。 注意双侧乳腺配对观察 , 推荐双眼横向扫描 , 进行双乳相同部位图像比较分析 。
3.乳腺实质背景的确定 观察乳腺实质与脂肪的构成比例 , 了解乳腺实质类型 , 以判断对某些乳腺摄影征象敏感性的影响 , 有利于确定乳腺摄影对疾病的诊断价值 。 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将乳腺分为4型:脂肪型(乳腺内几乎全部为脂肪组织 , 腺体组织占25%以下)、少量腺体型(乳腺内散在腺体组织 , 大约占25%~50%)、多量腺体型(乳腺呈不均匀致密表现 , 腺体组织大约占51%~75%)、致密型(乳腺组织非常致密 , 腺体组织占75%以上) 。 这种分型的主要意义在于说明X线对不同乳腺类型中病变检出的敏感性不同 , 对发生在脂肪型乳腺中病变的检出率很高 , 而对发生在致密型乳腺中病变的检出率则有所降低 , 临床医师了解这一点很重要 。
4.对病变解剖位置的描述 外上象限、内上象限、外下象限和内下象限 , 以及乳头后方的中央区 。 外上象限与内上象限、内上象限与内下象限、内下象限与外下象限、外上象限与外下象限交界区域分别可用上份、内份、下份、外份来表示 。 此外 , 除中央区以外的区域还可使用钟点位置描述 。 外上腋前区域用来描述乳腺腋尾、副乳及淋巴结所处区域 。5. 病变大小或范围的描述 测量病变的三维径线 。
(二)对病变描述术语
1992年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 , 目前应用的是第四版 。 这个系统对于乳腺诊断的书写规范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