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 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 , 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 , 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 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 。 为进一步提高和规范我国MDS的诊治水平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结合近年来MDS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国内的实际情况 , 制订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 。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MDS的最低诊断标准见表1 。 其中血细胞减少的标准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109/L , 血红蛋白<100 g/L , 血小板计数<100×109/L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文章插图
表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最低诊断标准
(二)可能发展为MDS的前驱疾病(potential pre-phases of MDS)
MDS诊断的确立需排除可能发展为MDS的前驱疾病 , 包括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CUS)、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HIP)以及意义未明的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症(CCUS) 。 ICUS的诊断标准需持续(≥4个月)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 , 且排除MDS和其他已知可导致血细胞减少的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 MDS相关基因突变也可见于健康人群 , 当突变基因等位基因突变频率(VAF)≥2%时诊断为CHIP;ICUS患者如检出MDS相关基因突变 , 则应诊断为CCUS 。 一旦ICUS患者出现符合MDS标准的发育异常或MDS相关染色体异常 , 则诊断为MDS 。 ICUS、CHIP、CCUS、MDS典型特征比较见表2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文章插图
表2 可能发展为MDS的前驱疾病、MDS的典型特征比较
(三)MDS的鉴别诊断
MDS的诊断依赖骨髓细胞分析中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学表现、原始细胞比例升高和细胞遗传学异常 。 MDS的诊断仍然是排除性诊断 , 应首先排除反应性血细胞减少或细胞发育异常 , 常见需要与MDS鉴别的因素或疾病包括:
1.先天性或遗传性血液病:如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遗传性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范可尼贫血、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等 。
2.其他累及造血干细胞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急性白血病(尤其是伴有血细胞发育异常的患者、低增生性AML或AML-M7)等 。
3.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 。
4.接受细胞毒性药物、细胞因子治疗或接触有血液毒性的化学制品或生物制剂等 。
5.慢性病性贫血(感染、非感染性疾病或肿瘤)、慢性肝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病毒感染(如HIV、CMV、EBV等) 。
6.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甲状腺功能减退或其他甲状腺疾病 。
7.重金属(如砷剂等)中毒、过度饮酒、铜缺乏 。
(四)MDS的诊断方法
MDS诊断依赖于多种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综合使用 , 其中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测技术是MDS诊断的核心(表3)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文章插图
表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主要诊断技术
1.细胞形态学检测:
MDS患者外周血和骨髓涂片的形态学异常分为两类: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和细胞发育异常 。 原始细胞可分为2型:Ⅰ型为无嗜天青颗粒的原始细胞;Ⅱ型为有嗜天青颗粒但未出现核旁空晕区的原始细胞 , 出现核旁空晕区者则判断为早幼粒细胞 。 典型的MDS患者 , 发育异常细胞占相应系别细胞的比例≥10% 。 拟诊MDS患者均应进行骨髓铁染色计数环状铁粒幼红细胞 , 其定义为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颗粒在5颗以上且围绕核周1/3以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