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他们不是“笨小孩”( 三 )


因此 , 林老师表示 , 社会的认知程度是解决失读症群体最大的前提 , 当大多数人能正确认识到这种“美丽的缺陷” , 并具有初步的分辨能力时 , 才不会武断地去否决孩子的一生 。 所以 , 林老师建议:“当发觉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 , 尤其是自己的子女出现类似的现象时 , 例如学习成绩差 , 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 , 识字时出现明显的困难时 , 可以第一时间意识到是否存在失读症的可能性 , 而不是一上来就给他们贴上‘贪玩’‘不爱动脑’‘笨’的标签 , 只有理性地、深入地真正了解孩子们的状态 , 才是最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 ”
孙晓莉老师也表示 , 对于儿童来说 , 首先辨别出失读症是最为重要的 , 如果将儿童的一些异常表现归结为“淘气”“笨”“贪玩”的话 , 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帮助 , 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 更会耽误矫正失读症的最佳时机 。
影视|他们不是“笨小孩”文章插图
面对失读症仍然缺乏社区级的支持系统
樊启鹏和别人合作拍摄的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 , 近距离地观察了解了失读症孩童和其家庭所承受的焦虑和影响 。 樊老师表示 , 面对失读症孩童 , 最重要的首先是接纳 , 接受他们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 在此基础上 , 家庭教育是最为关键的 , “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 , 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问题 , 爱能解决很多问题 。 ”
林思恩老师表示 , 电影《五彩缤纷》中所反映出陈梅梅一家求学难、治疗难的问题 , 并不是艺术夸张 。 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相关领域的关注、研究和投入 , 但在普通社区和日常生活中 , 当发现身边人可能有失读症时 , 许多人仍然很难第一时间找到测评和治疗机构 , “我们面对失读症仍然缺乏社区级的支持系统 。 ”
林思恩进一步阐释道 , 失读症是学习障碍的一种 , 可能随之伴生的还有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和社会情绪方面的问题 。 及时的诊断、评估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 但更重要的是要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组成的教育体系 。
樊启鹏介绍说 , 在拍摄《我不是笨小孩》时 , 同意拍摄的几个家庭都已经确认了子女的“失读症” , 所以他们已经度过了最迷茫、最焦灼的那个时期 。 而当面对这些孩子时 , 直面失读症的问题 , 反而要比遮遮掩掩好得多 。 孩子们的内心都很强大 , 可以很真实地面对这些问题 , 并不像他们所顾忌的那样敏感脆弱 。 樊启鹏表示 , 在纪录片拍摄工作时 , 为了保证影像的真实 , 肯定是越客观越好 , 但与拍摄对象的沟通和认同也是最为重要的 , 当可能涉及对方的隐私和一些个人化问题时 , 许多时候他们会很忐忑 。 尤其这种面对特殊群体的拍摄工作 , 更需要在每一个细节都多加注意 , 每次都会在对方同意后才会开机拍摄 。
影视|他们不是“笨小孩”文章插图
家长不应永远做孩子的“外挂”
在观众提问环节中 , 有两位小学老师非常关心他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分辨出哪些学生可能存在失读症 , 同时也不知如何解决一些家长对孩子所下的负面定义 。 其中一位老师就曾遇到过家长没有经过科学的测评和询诊 , 就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多动症” , 但实际上那个孩子很有灵性 , 不一定就真的有这方面的缺陷 。
针对以上问题 , 林老师表示 , 教师的工作确是极为重要的 。 当有的学生可能无法理解书面上的描述时 , 老师可以念给他们听 , 看看他们的反应 。 其次是多科目比较考察 , 也许有的学生经常读不懂数学题的题干 , 这时就需要观察他们在英语、语文等科目上对书面文字的反应 。
至于如何消除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偏见与误会 , 实际上有的时候作为家长也需要上课 , 需要更全面更专业地去了解儿童身心的成长规律 , 学习了解失读症、多动症等症状的知识 。 给子女盲目贴标签 , 是对他们最大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