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问世207年,仅280万字,却被古今学者称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二 )


另外,对于此书为何如此偏好记录地理环境与战争得失成败的关系?顾祖禹也做了解释:地理是行军之本,地形对于兵家,有如人以食为天,行者需靠舟车一样。只有明晰地利,才可行军,若再加上"乡导"的帮助,则可无往而不胜!
但是顾祖禹在强调了地理重要的同时,也强调了“在德不在险”!既:天险地利只是成败得失的从属条件,决定性的因素人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例如:在论述历代都城时,顾祖禹认为是王朝立都之地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地势并非决定一切。首先,都城的选择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此时可以建都的地方,而到彼时则不一定适于建都,其次,是否适合建都不但要看地势是否险固,攻守是否有利,而且要看交通是否方便,生产是否发达,对敌斗争是否有利。
举例:宋朝建都开封而不是关中长安,最大的一点就是考虑到八百里秦川难以生产足够的粮食供给四方人口汇集的京师,解决的办法更多的是依赖外界的输送。对此可以想象隋朝为何修建大运河?隋文帝与隋炀帝为何频繁就食洛阳?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为何常在洛阳?而且外界向关中输送粮食必须经过三门峡,但三门峡之地却因黄河暴躁常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于是,赵匡胤想借关中的地理优势以达到去除冗兵的目的,却因涉及的许多实际问题而作罢!并发出一声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惮矣!”
此书问世207年,仅280万字,却被古今学者称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文章插图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可以肯定的说,《读史方舆纪要》的确是一本纲目分明,论述清晰老道的一代奇书。清末张之洞有言:"此书专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证。"梁启超也认为:"景范之书,实为极有别裁之军事地理"。
譬如: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讨论了明朝的国防以及明都北京的防卫问题。顾祖禹先说历代王朝但凡立国都比较注重都城外围的军事设置,“汉都长安,则置朔方(今灵武)之郡,列障戍于河南(河套鄂尔多斯一带)。又开河西五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金城),以绝羌与匈奴相通之路。唐人筑三受降城(内蒙巴彦淖尔五原县、包头、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则守在河北(黄河以北)。又置安西、北庭都护(新疆库车、乌鲁木齐),则西域尽为臣属,故关中可以无患。”
此书问世207年,仅280万字,却被古今学者称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此书问世207年,仅280万字,却被古今学者称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文章插图
接着顾祖禹又说明朝如果想要保证北京城安稳就必须效法汉唐,拿下北京外围的关山险要之地,如开平(今多伦,如今天的内蒙古对北京的屏蔽)、大宁(今内蒙赤峰市宁城县,如今天燕山山脉对华北平原的屏护)、东胜(内蒙古托克托,控制阴山山脉以及河套囊括的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辽阳(今东北平原与长白山区的临界点)。但是顾祖禹却认为明朝对此却视而不见,将国防政策布置的十分糟糕,竟然把外围险要的地区全部丢弃!“都燕京而弃大宁,弃开平,委东胜于榛芜,视辽左如秦越,是自剪其羽翼,而披其股肱也。欲求安全无患,其可得哉?(直隶方舆纪要序)”
此书问世207年,仅280万字,却被古今学者称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文章插图
当然,因为此书经世致用,《读史方舆纪要》不仅对历代历史地理记载的十分详细,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也很重视。他认为:舆地之书不但要记载历代疆域的演变和政区的沿革,而且还要包括河渠、食货、屯田、马政、盐铁、职贡等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的内容。
虽然想法很美好,但是现实却很残酷!《读史方舆纪要》是在顾祖禹死后100多年才真正问世的,其间因为各种原因,顾祖禹的原稿多有丢失。另外,加上当时顾祖禹自身多病,也顾不上补缀,故多有不详细之处。虽然身后之事无法预料,但是顾祖禹在论述各地的地理形势时,还是尽量做到有关国计民生的多写,无关的少写,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