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问世207年,仅280万字,却被古今学者称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有清一代,地理著作层出不穷。但是其中堪称翘楚的就要数明末清初顾祖禹所编纂的《读史方舆纪要》。与以往追求考据的地理著作不同的是,《读史方舆纪要》最大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当然,这也与顾祖禹生活的年代以及出身有关。
此书问世207年,仅280万字,却被古今学者称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文章插图
顾祖禹
作者顾祖禹生活在明末清初,曾亲眼目睹了明朝灭亡。顾祖禹的高祖和曾祖分别是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进士,深受明朝恩典。所以,顾祖禹自小就怀揣着忠君报国的思想。明亡后,顾祖禹秉承亡父遗志,虽然清贫却仍坚持“反清复明”,并于1674年三藩起兵后只身投奔耿精忠。即使一切尘埃落定,顾祖禹却还未死心,为给后来者留下“民族光复之用”的工具,顾祖禹便拿起笔来继续编写并完成了《读史方舆纪要》。
此书问世207年,仅280万字,却被古今学者称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文章插图
关于此书为何起名为《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如是说:
“地道静而有恒,故曰方;博而职载,故曰舆。是书以古今之方舆,衷之于史,即以古今之史,质之于方舆。史其方舆之乡导乎;方舆其史之图籍乎。苟无当于史,史之所载不尽合于方舆者,不敢滥登也。故曰《读史方舆纪要》。”
意思是:大地静而不变,故称为方;大地广博而象车辆一样,装载万物,故称为舆,此书以古今的地理来论述历史,又以古今的历史来说明地理。历史是理解地理的向导,地理同时也是解释历史的图集。对于那些与历史不符,或史书所载与地理不合的,都不敢随便写进书里。因为此书将历史和地理结合起来,故叫做《读史方舆纪要》
此书问世207年,仅280万字,却被古今学者称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文章插图
前文已述,《读史方舆纪要》乃是经世致用的史地作品,对于此书与其他史地作品有哪些不同?顾祖禹的好友魏禧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书言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所可见,而景物游览之胜不录焉。”(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
大体来说,《读史方舆纪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共九卷,主要是按照历史顺序,叙述历代的州域形势。
此书问世207年,仅280万字,却被古今学者称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文章插图
第二部分共114卷,分别以明朝两京(北直—直隶和南直—江南),十三省布政使司(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为叙述对象,分别叙述各京省所属的府、州、县的情况。但凡叙述每京或每省,当先一卷必定先讲清该京、省的地理位置,疆域沿革,所属府、州、县的名称、以及各个府、州、县境内的山川、河流、地形险要;然后再自第二卷开始介绍各个府州的情况。先表述清楚此府、州的地理位置、疆域沿革、所属县名;然后再一一介绍各县情况。至于各县都的介绍,主要是其境内的城镇、山川、关隘、桥梁。同时,顾祖禹还在书中对地名等做了详细的注解,使人读时趣味无穷。毋庸置疑,第二部分是《读史方舆纪要》的核心。
第三部分6卷,主要采录以往历史地理书中对山川、河流、漕河、海运的记载。
第四部分则是最少,仅有一卷,主要是采录历代关于各地星宿分野的说法。即:我国古代占星术认为,地上各周郡邦国和天上一定的区域相对应,在该天区发生的天象预兆着各对应地方的吉凶。例如,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前,秦地出现了太白金星。
此书问世207年,仅280万字,却被古今学者称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文章插图
对于共130卷,约280万字的《读史方舆纪要》为何着重论述当时中国的州域形势、山川险隘、关塞攻守,并引证了大量史事,推论历代王朝的成败得失,顾祖禹解释为:鉴于明朝统治者不会利用山川形势险要,未汲取古今用兵成败而惨遭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