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藏经洞系列--释迦牟尼净土图( 四 )
画像的刻画非常写实,袈裟没有呈扭曲或反褶,而是缓和流畅地悬垂下来。头光部分用粗线描绘出由莲瓣派生出的纹样,这种头光的表现形式与后来僵硬的、几何般的线条形成鲜明对比。同样,对脸部、手部的描绘,特别是在主尊的描绘上,非常精致、敏锐、细心。或许也可以用一个菩萨面部细部与后世具有同样面部特征的菩萨绘画(天福四年,939年)作一个比较,则更容易作出评价,至十世纪,突出轮廓线的表现手法更加普遍了,但是也比前人的作品粗糙许多。
文章插图
边缘(两侧)部分的故事图中所见的山水表现手法,承袭了石窟壁画的图样。总的来说,主要风景通常都是由出现在上方的断崖或山脉等组成,尽管技法看似单调,但红色和绿色带子交互搭配,用墨描绘出山凹和轮廓,弥补了其缺陷。用一个长坡呈斜对角,然后折回,把两个故事场面分开;用一组岩石呈垂直姿态,构成一个高平面,如此形成层层分割也就形成了一个个独立而又连贯的连环画。
下方两组供养人之间的榜题是空的,并且多有残缺,空置的题记栏,是因为没有特定的供养人。合掌跪着的供养人端庄的举止,男供养人的宽而略弯的帽翅等,都能证实该绘画是9世纪中期稍前的作品。
文章插图
题外话:从华严三圣看历代佛教雕像
随着华严三圣信仰的流行,以毗卢遮那佛为中心,左右配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三圣造像,作为修行者观想、礼拜、功德的对象,也在石窟、寺庙、造像、经卷中大量绘制。
三圣像自十六国始,至北魏初期,即四、五世纪时,佛像的头部一般不表现头发的纹路,肉髻也是光滑如球状,俗称为磨光肉髻。至北朝分为南北两派,南派即印度、北派即中国,所谓南派者,与南朝袈裟极相似,以柔为美;而北派富于力量,雕饰甚美。南派面貌平板无精神,绝无筋肉之表现。鼻仅为尖脊形,眉目细长,口角微向上以表示笑容,耳长及肩。北派极少筋肉之表现,然以其筒形之面与发冠,细长微弯之眉目细长微弯,楔形之鼻,小而微笑之口,皆足以表示一种庄严慈悲之精神。有些释迦三尊像明显与犍陀罗艺术一脉相承。
至北齐北周,手法由程式化的线形的渐入于立体的物体表形法,其佛身躯渐圆,然在衣褶上则仍保持前朝遗风,其轮廓整一,衣纹仍极有律韵,其古风的微笑仍不罕见,然不似前期之严峻神秘。面貌较圆,而其神气则较前近人多矣。
至隋,隋帝业虽只有二代,匆匆数十年,然实为我国宗教雕刻之黄金年代,其时环境最易于佛教造像之发展,而其技艺上亦已日臻完善,可以随心所欲以达其意。隋代像首之精品,在中国雕刻史实可位于最高之列,其对人体解剖结构上,尤胜于唐像,而其表情则尤非笔墨所能形容也。
至唐,佛像之表现仍以雕像为主,然其造像之笔意及取材,殆不似前期之高洁,日常生活情形,殆已渐渐侵入宗教观念之中,于是美术,其先完全受宗教之驱使者,亦于俗世发生较密切得接触,雕像亦更加自然。
身体:大多数立像呈S形姿态,由一条腿保持平衡,放松的那条腿的臀部和同侧的肩部略向前倾,头部稍稍偏向另一边。躯体丰满,腰部仍细。
面部:菩萨的脸部饱满,眉毛优雅地弯曲,不像前一时期那样过分,很自然地呈弧形勾画出天庭,眉弓下也不再有凹沟,眼睛上皮更宽,眉下的曲面减窄,鼻子稍短,鼻梁稍短也稍低,鼻端与嘴稍近,嘴唇更有表情。
发际移下,额头高度稍减,这时期的菩萨像的装饰趋向华丽。头巾简化,头发在头顶上堆成高髻,服装更合身,仍然戴着珠串,但挂着的饰物减少了。
至宋、辽、金,宋代雕塑最突出之点是脸部浑圆,额头比以前宽,短鼻,眉毛弧形不显,眼上皮更宽,嘴唇较厚,口小,笑容几乎消失,颈部处理自然,自胸部伸出,支持头颅,与头胸之间没有分明的界线。
- 京剧唱腔中的吞吐
- 值收藏:盘点总结翡翠知识系列十六
- 一幅神级小楷,自敦煌藏经洞挖出,这幅作品惊艳了1000多年
- 【文明创建】公益广告系列之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有德人,天地宽
- 人类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洛克,知识的来源,他有不同的看法
- 古龙最可惜的一个系列,总共六部只写了半部不到,幸而有黄鹰续写
- 女主是妖女系列文《一朵花开百花杀》《渡佛》《从善》《欢喜债》!
- 魔道祖师道友太有才系列,手办比官方可爱,cos十分还原
- 奉化古墓被盗牵出系列盗墓案 宁波公安:保护文物不能含糊
- 【赏春意·品书香·暖万家春节系列活动】国图公开课精选——寻找福尔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