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藏经洞系列--释迦牟尼净土图


 画说藏经洞系列--释迦牟尼净土图
文章插图
唐代,九世纪前半叶
绢本设色
高168.0 厘米 宽121.6厘米
斯坦因收集品 1.Ch.xxxviii.004
此幅作品绘制的主题是释迦牟尼净土,两侧边缘是须阇提太子本生故事,下部为供养人。中部的画像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上部,主尊释迦牟尼佛双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二菩萨侍奉两侧聆听释迦摩尼说法;中部,乐舞;下部,释迦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而坐,左菩萨、右比丘。
 画说藏经洞系列--释迦牟尼净土图
文章插图
一、首先从中间的上部说起,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两侧为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普贤侍右,主侍定德门,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门。表示如来教法,是行解并进,定慧双修,合称“华严三圣”。《华严经》中记载:三宝者,佛为佛宝,文殊为法宝,普贤为僧宝,是古今佛之旧法故,若合即一切皆同,为本如是故。此中佛法僧者,以毗卢遮那为佛宝,文殊师利为法宝,普贤为僧宝。
 画说藏经洞系列--释迦牟尼净土图
文章插图
由《华严经》的记载可以推测出主尊的佛像是毗卢遮那佛,密宗称为大日如来,即是中道之理体也,佛的本体即法性,故称法身,处于常寂光净土,法身象征了世间宇宙的一切法皆由此出。
 画说藏经洞系列--释迦牟尼净土图
文章插图
三圣圆融,是华严宗特有的观法。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二菩萨)圆融相即,故称三圣圆融观。此法出自华严宗第四祖澄观,以如来为果,菩萨为因,文殊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能证之大智;普贤表所信之法、所起之行、所证之理。三圣圆融观即表示这些不同特质是互相圆融贯通的。
三圣圆融思想是《华严》理论体系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华严四祖澄观就是其集大成者,以三圣代表总、别、悲、智法门:文殊菩萨代表“根本大智”;
 画说藏经洞系列--释迦牟尼净土图
文章插图
与此相对,普贤菩萨既经历了与诸佛相同的修行实践过程,实现了个人的解脱,达到了与法身相契合的境界,成为上证菩提的楷模,自在地救度众生,所以普贤菩萨代表“后得大悲”。
如在莫高窟中唐沙州僧统洪辩营造第365窟的《吴僧统碑》中,称颂“文殊助佛宣扬,普贤悲深自化”,助佛宣扬者为“智”,悲深自化者为“悲”。此悲、智不二之处,即名毗卢遮那佛。
二、中间中部之乐舞,华严三尊其下方有舞台,一个舞伎在二组乐伎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敦煌舞蹈贯穿一种形象化的佛教思想,在敦煌壁画和经变画的作品中,舞蹈实际上是被认为是一种讲经的手段。通过对当时佛教南北派别的分析,可以知道属于北统思想指导的敦煌文化重在自我宗教修行,因此这种思想下产生的文化重在提倡“非言”,于是舞蹈在说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尽以手姿说示为主。手姿说法受印度舞蹈中的手法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佛教中手印戒律。音乐和舞蹈一方面是制造了一种佛地盛境,另一方面是为了礼佛、事佛,同时也是对能否修成正果的测试。
乐器简介
拍板:采用几块檀木组合而成,利用各板之间相互敲击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因古时多用檀木制作,又名“檀板”。古代拍板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唐代已广为流传,大的9块板,小的6块板,在敦煌千佛洞的唐代壁画中,绘有打拍板的乐伎。唐玄宗时,梨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此板,故又称“绰板”。
 画说藏经洞系列--释迦牟尼净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