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唱腔中的吞吐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文章插图
(内容来自网络)
京剧唱腔中的吞吐
吞吐的问题,说是字,实是气。这不是平时吃东西,吞进去或吐出来,它是由声音给人的感觉来体现。而这种声音给人的感觉是要靠气息运行的方向来作成和决定的。脑后摘筋提吸往后走的就是吞,推放送出的就是吐。
【京剧唱腔中的吞吐】吞吐的使用和字、腔(旋律、音高)均有一定的关系。
拿字来说,有的字宜吞,有的字宜吐。比如说,凡是需要有喷口的字就宜吐不宜吞,而有些辙口的字,却宜吞不宜吐。换言之,即吞吐的安排有时须视声、韵母的特点来进行。
另外,从腔的角度讲,凡是耍小腔或者腔多的地方都宜吞不宜吐,而在耍大腔弯曲不多时,则可多用些吐的办法。
吞吐和腔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关系,高腔宜吞,低腔宜吐。唱高音时如果不吞,就不是那么容易使气息形成空气柱送到头腔。同时,也只有在使用口腔共鸣多些的低腔时,才可能比较合理。那么耍小腔又为什么以吞为宜呢?因为耍小腔主要需要灵活迅速,并不需要太大的音量和气势,如果采用吐的办法就会感到应付不了,勉强唱出也是傻呼呼的转换不灵,不能达到京剧的要求。相反,耍大腔转弯抹角一定相对地减少,这时不仅可以使用大一点的气势,而且也常常较为需要这种气势,那么用吐当然就比较合适了。
以上所讲的耍小腔、大腔系指旋律的简单和复杂的问题。短腔且不说,单说长腔,由于腔长了就不可能单一地用吞或者吐,有时必定是两者兼用。这里又产生个腔随情行的问题,以及含蓄宜吞,奔放宜吐,欲扬先抑,就先吞后吐等一系列法则。如倒板腔的结尾,一般说来,总是以吞一下马上吐出来结束才比较有气势,也才较易得到良好的舞台效果。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反过来也可以,但是它一定会形成一种不同的效果和风格。其实,所有的唱的法则和规律都是一样,都不是绝对的。不管如何使用,在行腔吐字时,一定要有这种感觉,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就不容易唱出京剧的韵味来,甚或就不大象京剧了。
- 好汉武松在水浒传中的三次流泪,哪一次最让人伤心
- 大汉盛世的真实生活场景是什么样的?走近汉画中的历史故事
- 《诗经》中的第二首诗,《葛覃》为何会位列《关雎》之后?
- 仙侠作家中的“5大巨头”,他们扛起了仙侠小说的大旗!
- 曾经成为童年噩梦,长在瓶子中的“花瓶姑娘”,背后到底有何玄机
- 老话常说“一问三不知”,这其中的“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
- 东坡诗词中的海南春天|文化周刊 | a8993
- 现实中的李靖并不是“托塔天王” ,他为人谦逊有礼, 屡建奇功!
- 锦心似玉中的二夫人,表面无欲无求,但究竟对徐令宜有没有情?
- 提到京剧,你首先想到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