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藏经洞系列--释迦牟尼净土图( 二 )
文章插图
筝:汉代刘熙《释名》记载:“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故名筝。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行,而于秦国尤盛,史称秦筝。在《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中记载:“夫击瓮、叩缻、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文章插图
阮咸:归属琵琶类乐器,缘于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阮籍之侄)善弹这件乐器,因而得名。阮咸其共鸣箱呈正圆形,这也是我们推测这件乐器为阮咸的原因,琵琶则呈椭圆形。阮咸项长,四弦,十二品柱,其与五弦琵琶有着极其相似的外形。唐朝以后开始逐渐失去主流地位,之后被宋代的月琴所取代。然而,敦煌壁画中却留下了大量它的身影。有的琴体饰以花纹重彩,有的琴体却形似花瓣,面板上饰有捍拔或凤眼。琵琶于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国,初称“批把”,最早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记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均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弹批把,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文章插图
笙:《诗经》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周礼·春官》中记载:“笙师,……掌教歙竽、笙、埙、龠、箫、篪、篴、管”,此时“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的老师。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共鸣体,故一些文献认为笙就是不同形制的竽,如《吕氏春秋》记载:“竽,笙之大者”。
文章插图
三、中间下部之禅定,释迦牟尼佛在中央,结跏趺坐,结禅定手印,左菩萨右比丘胁侍两侧,佛的袈裟上装饰着日、月、须弥山、四臂神像,以及坐在三足鼎上的苦行者,描绘的是《妙法莲华经》主要思想。佛在经文中说,作为世界之主出现的释迦牟尼不仅是永恒居世的肉身佛,而且也是宇宙真理的化身。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菩萨与比丘的下方左右两侧有常见的莲池,池中各有一个金沙岛,左侧为共命之鸟(一身二人头鸟),右侧为妙音鸟。
左侧----共命之鸟:出自《阿弥陀经》,是梵文jivajivaka的意译,音译为“耆婆耆婆迦”,是佛教传说中的一种鸟,两头一体,一荣俱荣,一死皆死。“近此海边有一共命之鸟,一身两头,一鸟名法,一鸟名非法”。佛经故事中说此鸟的二头彼此嫉妒争斗,以至食毒而死,以喻不顾及整体和害人即害己的道理。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右侧----妙音鸟:音译为“迦陵频伽”是佛教中的一种神鸟,其形象为人首鸟身,佛教经典称之为“妙音鸟”,据传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胜于常鸟。《慧苑音义》记载:“迦陵频伽云妙音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正法念经》记载:“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妙法莲华经》卷六记载:“山川岩谷中,迦陵频伽声,命命等诸鸟,悉闻其音声”。《敦煌降魔变文》记载:“九品随愿往来生,迦陵频伽空里颺”。
- 京剧唱腔中的吞吐
- 值收藏:盘点总结翡翠知识系列十六
- 一幅神级小楷,自敦煌藏经洞挖出,这幅作品惊艳了1000多年
- 【文明创建】公益广告系列之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有德人,天地宽
- 人类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洛克,知识的来源,他有不同的看法
- 古龙最可惜的一个系列,总共六部只写了半部不到,幸而有黄鹰续写
- 女主是妖女系列文《一朵花开百花杀》《渡佛》《从善》《欢喜债》!
- 魔道祖师道友太有才系列,手办比官方可爱,cos十分还原
- 奉化古墓被盗牵出系列盗墓案 宁波公安:保护文物不能含糊
- 【赏春意·品书香·暖万家春节系列活动】国图公开课精选——寻找福尔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