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粟疏翻译及原文( 三 )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
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国家),老百姓之所以没有受冻挨饿,并不是君主能种出粮食供给老百姓吃,织出布帛供给老百姓穿,(而是)为百姓开发那物资财富的途径 。所以尧、禹的时代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但国内没有被遗弃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是)由於粮食储备得多,防备的措施事先就做得很充分 。如今全国统一,土地、人口之多不亚於汤、禹的时代,加上没有接连几年的水旱灾害,但粮食储备赶不上禹、汤的时代,是为什麼?土地还有遗留下的利益(即土地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百姓还有多余的潜力,能生产粮食的土地没有被完全开垦,山林湖泽的资源没有被完全利用起来,游荡寄食的百姓(指商贾、技艺、游说等为业谋生而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没有完全归到农业生产上来 。百姓贫困,就会出现(犯上作乱、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 。
贫困是由於粮食不足,粮食不足是由於没有从事耕种 。不从耕种,就不会在农村长期安家落户 。不在长期在农村安家落户,便会离开家乡把家看得轻 。
老百姓象鸟兽一样四处流窜、飞翔,不受约束 。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的法 。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的翻译

论贵粟疏翻译及原文

文章插图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 。出处:汉代晁错《论贵粟疏》:“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
”译文: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 。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 。扩展资料《论贵粟疏》赏析:《论贵粟疏》写作特点鲜明,主要釆取了层层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证 。文章通篇正反对举,观点鲜明 。
开篇即以古今比况,阐明今世“不农”有悖于古先圣王“开其资财之道”的宗旨 。继而论不农之害与重农保民之理形成对比,提出“务民于农桑”的思想主张;接着通过珠玉金银与粟米布帛价值、作用的比较分析,强调明君应重农抑商“贵五谷而贱金玉”的道理 。全文围绕“重农贵粟”的思想主张,阐明宗旨,指陈时弊,层层推进,逐层深入,立论精辟,论述严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
l《论贵粟疏》的翻译
论贵粟疏翻译及原文

文章插图
贤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国家,老百姓之所以没有挨饿受冻,并不是他能种出粮食给老百姓吃,织出布帛给老百姓穿,而是他有能替老百姓开辟财源的办法 。所以尧、禹的时候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可是国家没有被遗弃和因为饥饿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这是因为积蓄的粮食多,事先早有准备 。
老百姓生活贫困,就会出现作坏事的 。他们生活贫困是由于口粮不够,口粮不够是由于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不从事农业生产,便不会在农村安家 。不在农村安家,便会轻易离开家乡 。老百姓象鸟兽一样四处谋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 。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一定是轻暖的衣服才穿,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一定是美好的食物才吃 。人在饥寒的时候,就不顾廉耻了 。人们的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一年到头不添做衣服就会受冻 。
肚子饿弄不到吃的,身子冷弄不到衣服穿,就是慈爱的母亲也不能保全她的孩子,君主又怎么能拥有百姓呢?英明的君主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赋税,扩充积蓄,用来充实粮仓,防备水旱灾害,因此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 。老百姓的去留,在于君主如何管理 。他们追逐利益如同水朝低处流一样,东南西北,不选择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