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药性问题突出,生物菌剂、矿物油、二氯喹啉草酮、三氟苯嘧啶……这些产品前景广阔!( 四 )

通过更换用药,即采用新作用机制的药剂,使产生抗药性的个体重新对药剂敏感,如2005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高抗药性后改用吡蚜酮等。混合用药则是利用不同药剂对不同位点起作用的原理,产生多位点攻击,减少靶标不敏感对昆虫的保护作用。

虽然成分一样,但不同工艺的农药产品,其使用效果也会有天壤之别。针对穿透力降低的抗药性机制,可以通过改善剂型和药液特性来增加药剂的穿透性。如使用具有溶解昆虫体表蜡质层的溶剂来增强药剂对昆虫的毒力,提高药液的渗透性来突破昆虫表皮屏障,使用负载体来负载药物粒子穿透内部表层,使用纳米粒子来增加昆虫体内细胞间的穿透等。

另外,使用生物活体农药,也可以有效避免靶标不敏感性抗药性的出现,活体生物农药包括真菌(白僵菌、绿僵菌等)、细菌(芽孢杆菌、短稳杆菌等)、微孢子虫、病毒等,昆虫很难通过靶标结构变化来适应这些多作用位点的药剂。

在水稻飞虱的抗性治理中,推广使用新型药剂,采取轮换用药等策略,如推广使用三氟苯嘧啶与吡蚜酮轮换使用等。针对水稻二化螟,探索通过调整种植时间、种植规划的办法,减少桥梁田,使防治代次整齐;探索早期用药的策略,在害虫初孵期抗性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时给予杀死;探索使用性诱剂进行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