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发文:中国人为何成为世界“首胖”( 三 )


政府及政策:在肥胖流行方面可发挥关键作用 。 政策关注度和支持不足可能会阻碍肥胖控制的进展 。 (1)肥胖在我国未被视为独立的慢性疾病 , 其临床管理目前尚未正式纳入中国的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尽管我国发布了肥胖防控指南 , 但这些指南只提供了肥胖控制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原则 , 并未强调致胖环境和更广泛社会决定因素的作用 , 同时这些指南的接受度和实施性及在应对肥胖潜在的效果有待观察;(2)我国公众肥胖危害认识尚浅 , 我国尚缺乏相关制度机制 , 如限制向儿童销售不健康食品;(3)高级别政府(市级、省级或国家层面)尚未制定标准化的学校食品规定 。
【《柳叶刀》发文:中国人为何成为世界“首胖”】 2.群体层面决定因素-环境驱动因素(层次2)
系统动力因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关键环境驱动因素如城市化、城市规划和建筑环境、食品系统和环境等 , 从而影响个体层面肥胖相关危险因素 。
(1)城市扩张重塑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 。 高劳动强度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活动被低劳动强度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取代;(2)城市规划以机动车为中心的道路设计、骑车和步行适宜度降低、社区设置门禁 , 会阻碍中国居民的体力活动和锻炼;(3)建筑环境包括社区绿化、社区人口密度等与肥胖风险关联性发现均为横断面的 , 并且大多研究未对建筑环境进行标准化评估 。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在纵向研究和类实验性研究中评估建筑环境与肥胖风险间的关联;(4)食品类型与食品购买方式的改变 , 为实现规模化经济 , 食品行业会更多生产深加工、可口但营养价值低的食品 , 增加了人们食用不健康食品的概率;线下转线上的、购物模式 , 减少了人们的活动程度等 。
3.个体层面危险因素(层次3)
饮食和营养结构改变 。 中国人已经从传统的以粗粮和蔬菜为主的植物性饮食逐渐转变为西式饮食 , 其中动物源性食品、精制谷物和深加工、高糖和高脂食品消费量出现增加;中国加工和包装食品、饮料消费量目前亦呈上升趋势;
体力活动减少 。 由于工作机械化和自动化、家务劳动减少、休闲体力活动不足、机动车出行增加 , 使我国成人的生活方式日趋久坐不动;
遗传易感性 。 约100余种与肥胖相关的遗传变异曾在不同种族中被发现 , 这些遗传证据支持中枢神经系统在肥胖易感性中的作用 , 同时还涉及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能量代谢、脂质生物学、脂肪形成有关的其他基因和通路 。
社会心理因素、致胖因子和肥胖发育起源 。 飞速的社会经济转型伴随着心理压力和焦虑上升 , 这可能导致情绪、认知、行为障碍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出现 , 最新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 , 心理健康障碍会导致饮食异常和久坐等生活方式 , 这两者会增加肥胖风险 , 进食障碍通常与肥胖并存;睡眠不足已被证实是中国人群肥胖的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可存在早期发育起源 , 现有证据表明 , 我国肥胖预防和控制工作应纳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