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CT的9大“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误诊( 五 )


(A)轴位CT显示左侧壳核高密度影(箭头) , (B)相应的轴位T1WI显示同一区域高信号(箭头) 。 造成CT和T1WI改变的机制尚不明确 , 在进行血糖控制后上述影像学改变将消失 。

▎ 等密度颅内出血
如前所述 , 脑出血高密度灶与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浓度有关 。 重要的是 , 血红蛋白浓度在9-11g左右时 , 外渗血液将与脑组织有相同的CT值 。 因此 , 严重贫血时 , 脑出血可能较难与周围脑组织相区分 。 另外 , 血红蛋白水平很低时 , 急性脑出血的CT值可能低于脑组织 。 等或低CT值的血液也可能出现在那些有凝血障碍性疾病、抗凝治疗或亚急性出血的患者中(图12) 。

脑出血CT的9大“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误诊
本文插图


图12.等CT值的超急性期硬膜下血肿 。
(A)轴位CT(B)轴位CT
(A)轴位CT显示双侧等密度病变(箭头)难以与脑实质区别 。 识别整体蛛网膜下腔消失以及占位效应十分重要 。
(B)外科引流后复查CT , 可见占位效应消失 , 蛛网膜下腔显现 。
在颅内出血中 , 可看到混合着活动性出血或新鲜外渗血液的等密度或低密度区域(因此叫做高密度血肿里的“漩涡征”) 。 这一征象对预测血肿扩大有重要作用(图13) 。
总体来讲 , 等或低密度出血是一个重要的“陷阱” , 应当积极寻找间接征象如占位效应等 , 并且要结合临床或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

脑出血CT的9大“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误诊
本文插图


图13. 颅内出血中混杂的低密度---漩涡征 。
(A)轴位CT(B)轴位CT
02
知识储备
可能有些朋友看得还不是很明白 , 接下来我们教给大家一些知识储备 , 有利于大家理解 。
▎CT与CT值
众所周知:

  • ICH在CT上通常表现为脑实质、蛛网膜下腔、硬膜下、硬膜外或脑室内高密度 。
  • 脑组织CT值:35-45HU ,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CT值0-20HU , 急性ICH的CT值50-100HU 。
知之较少:
  • 脑出血时 , 脑实质和脑脊液(CSF)中的高CT值与外渗血液的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成线性相关 。
  • 高CT值主要由血红蛋白的蛋白质成分产生(铁这一成分仅贡献7%-8%的CT值) 。
  • 脑实质血肿、血凝块收缩、细胞分层、脱水均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增加进而产生高密度灶 。
  • 大约7天高密度灶密度减低 , 变为等密度灶 , 随后变为低密度灶 。
类似ICH的颅内高密度灶 , 有两类较为重要:钙化和碘化造影剂(iodinated contrast materials, ICM) 。 钙化的CT值通常在100HU以上 , 但有时可能与出血的CT值重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