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不会看病的“论文医生”现象?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不会看病的“论文医生”现象?
本文插图



近年来 , 医界出现了一些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民间排行榜 。 有的医院为了比拼排名做评审专家“工作”、斥巨资甚至举债搞“科研” 。 一些年轻医生不愿下临床 , 还有的搞根本无法实现临床转化的注水“科研” , 到“黑市”买论文或者“科研服务”……(5月27日****)
科研和临床重来不是对立关系!医生的科研不能脱离临床 , 否则就是无根之木 。 临床的经验升华 , 也需要科研来落地 , 否则医生就永远只是经验主义家 , 无法上升为理论 。
怕只怕 , 论文注水 , 科研沦为形式主义 , 为了“职称、等级”这些行政指标而科研 。 注水的意思是说 , 必须造假 。 科研不是来源于扎扎实实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提炼 , 而是来自于玩弄虚作假 , 拼凑数据或者是临床案例 。
为什么要作假?
因为他们需要在极短时间完成 , 拿到论文结果 。 但客观上 , 做一个货真价实的科研 , 需要一定的时间窗 。 一旦论文科研成为一门生意 , 背离了学术规律 , 那就按照商业思维去运转 , 造假因为成本最低 , 必然利益最大 。 这才是出现论文注水现象的经济根源 。
这种行业行为的毒性在于 , 一旦医院到医生围绕着注水科研和注水论文运转 , 就可以很轻松地得到名院、名医的头衔 , 医疗从业者还会在临床上下足够的苦功夫吗?这个答案是令人不安 , 也是非常现实的 。
一个高学历的年轻医生 , 通过技巧性的论文写作 , 就可以成为名医 , 而不是在临床基础上摸爬滚打起来 , 这样的名医推向社会 , 这会是一件令人感到恐惧的事情 。
评价中国医生缺少第三方评价 ,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 因为这个主要的标准是缺席的 , 导致了体制内习惯性地用论文和科研多少来替代 。 意味着一种不正常的标准替代了一个应有的标准 , 这才是医疗乱象出现的制度源头 。
评价医疗疗效好不好?医生好不好?本来应该是民间第三方学术机构来承担 , 社会口碑应该赋之于民 。 但现在 , 这些资源被牢牢垄断在政府职能部门之手 。 这种评价 , 政府职能机构肯定不专业 , 用论文和科研数量来评价医生到医院 , 恰恰是这种不专业的一种外显 。
评价一个医院到医生 , 最重要的是医疗疗效和医德医风评价 , 这才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安排 。 一旦用注水的科研论文来替代这种评价 , 就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 让医疗服务水平下滑 。 因为整个医疗体系围绕转运的并非病人健康利益 , 而是短期经济 。
当医疗从业者习惯到“黑市”买论文或者“科研服务” , 这种造假渐成产业 , 那是社会的悲剧 。 意味着 , 医疗已经偏离了健康发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