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湿”的学习心得,中医祛湿的方法很容易理解


这几年很流行“祛湿” , 大多数祛湿方法均是采用中医药方式 。 今天试着聊一聊我对中医“湿”的学习心得 。
一、何为湿?
湿是中医外感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之一种 , 湿邪大体可以理解为人体内多余的水 , 而成人体重的65%为水 , 正常的水和湿邪胶漆一体 , 良莠难分 。
湿在外可表现为疮疡、红肿、湿疹;在内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满闷恶心;
在上可表现为头重如裹 , 咳逆眩晕;在下可表现为大便黏腻或泄泻、妇科带下等症 。
观察舌象可以非常直观地诊断出“湿”的程度和表现 。 体质偏湿时 , 舌体多肥厚胖大 , 舌苔多黏腻润滑 。

中医“湿”的学习心得,中医祛湿的方法很容易理解
本文插图



茯苓
凡此种种表现 , 都属于湿证 。
二:湿分几种?
从中医角度 , 根据临床表现与病因之不同 , 湿可分为:中湿、寒湿、风湿、湿热、湿痰、湿温、酒湿、破伤湿 。
而现在流行的祛湿多是针对中湿、寒湿、湿热 。
之所以对湿做出如此细致的划分 , 就在于导致湿的原因 , 以及湿的症状表现往往会因人而异 。
单纯的湿邪往往没有明显的身体异样表现 , 但如果风寒暑热等外邪入侵 , 便会与湿相结合 , 导致一系列病症 。 火盛化为湿热 , 水盛化为寒湿、暑盛化为湿温 。 与风痰相结合则为麻木 , 与瘀血相结合则为滞重 , 与风相结合则眩晕烦热 , 与寒相结合则痉挛、风寒湿相结合则为痹证 。
如果要更好地“祛湿” , 不分个人体质、发病部位、病因、寒热 , 是很难达到满意效果的 。

中医“湿”的学习心得,中医祛湿的方法很容易理解
本文插图



白术
三、湿从何而来?
湿之中人 , 必源于虚 , 强壮者无虑也 。
《黄帝内经》:诸湿肿满 , 皆属于脾 。
水液周流全身 , 内外上下 , 无所不在 。 究其发病原因 , 不外内因外因 。
外因多在于饮食不节、恣食油腻生冷;起居不定 , 劳逸不周、穿着不合时宜 。
内因多在于脾脏功能紊乱 , 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司 。
湿邪多是与其他病邪结合出现 , 比如有些湿性体质的人 , 即使盛夏 , 也有恶寒怕冷、关节疼痛的情况 , 除寒、湿外 , 就有可能还有血虚的情况 。
有些人则表现为身体沉重、腰部冷痛 , 除湿外 , 可能还有肾虚的表现 。
湿之为病 , 就在于其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 。
刚才也说过 , 湿邪一般不能为害 , 而与其他病邪相结合很快便罪恶昭彰 , 所以湿邪往往承担了一个助纣为虐的角色 。
【中医“湿”的学习心得,中医祛湿的方法很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