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 万人在等这种药救命,但没人愿意为他们生产


本文作者:二甲双胍
「确诊了!」
紧张急促的 24 小时后 , 上海华山医院终于确诊这一疑难病例:布氏冈比亚锥虫感染!
中午 12:30 , 中疾控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在第一时间取得了与 WHO 总部的联系 。
下午 16:00 , 一场由中疾控寄生虫病所牵头 , 世卫组织总部、世卫组织北京办事处、华山医院感染科四方参与的电话会议 , 被紧急召开 。
50 分钟后 , 病例得到 WHO 总部确认 , 并准许拨发药物 。
次日凌晨 , 治疗的特效药物坐上了日内瓦直飞北京的航班 , 再紧急转机运送到上海虹桥机场 T2 航站楼 , 最后抵达华山医院感染科重症病房 。
幸运的是 , 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 脱离险境 。
然而 , 这场 72 小时生死接力中 , 全世界「缺」药的困境 , 背后却还有许多故事值得书写 。
不难诊断的疾病
华山医院这一病例 , 确诊为布氏冈比亚锥虫感染 , 又被称作昏睡病 , 是一种由布氏锥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 因为由采采蝇叮咬传播 , 在非洲的农村地区常见 。

6000 万人在等这种药救命,但没人愿意为他们生产
本文插图



锥虫生长周期(图源:YouTube 视频截图)
因为这种疾病能导致感染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发生神秘的变化 , 非洲当地村庄的传说将之冠以巫术和黑魔法 。 在 1896 年至 1906 的一次疾病大暴发中 , 刚果有多达 50 万人因这个疾病死亡 。
这个病的症状通常有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血液淋巴阶段 , 病征包括阵发性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和瘙痒 。 数周或数月后 , 伴随锥虫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 疾病进展到神经系统阶段 , 称为神经期或脑膜脑炎期 , 进入疾病发展的第二阶段 。
在第二阶段 , 由于寄生虫本身和它引起的炎症破坏了大脑的睡眠觉醒调节区域 , 患者的睡眠唤醒周期受到寄生虫影响变得毫无规律 , 这导致患者白天昏睡不醒 , 有的患者甚至长夜难眠 。
值得注意的是 , 当该病发展至第二阶段后 , 若没有接受治疗 , 多数患者通常会于 3 年内死亡 。
这就是这个疾病最糟糕的地方——因为它虽然好诊断 , 但却无药可用 。
黄昏:救命的「毒药」
20 世纪末 , 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 36 个国家都笼罩在昏睡病的阴影下 , 每年有超 6000 万人处于这种疾病的威胁之中 。
世界卫生组织 1998 年的报告中显示 , 当年约有 4 万例昏睡病报告病例 , 然而因为现实世界的复杂局势 , 真实数字可能是报告病例数的十倍之巨 。
早期 , 昏睡病的一线治疗方法是喷他脒 , 这是一种双脒剂 , 作为广谱的抗寄生虫药 , 它通过被寄生虫摄取后浓缩 , 靶向攻击寄生虫的线粒体将之杀死 , 通常肌内或静脉给药 , 对于处于第一阶段的昏睡病通常都是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