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特刊| 爱的神经机制


520特刊| 爱的神经机制
本文插图
520快乐在哺乳动物的物种中 , 仅有不到10%的物种能够形成基于一夫一妻制的配对关系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通过选择性地寻找伴侣和与伴侣互动 , 夫妻关系得以维持和加强 。 大多数实验室啮齿动物包括大小鼠 , 都没有表现出这种行为 。 然而 , 在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草原田鼠中 , 通过一项“伴侣偏好测试”可以很容易地评估配对关系 , 实验动物可以选择与一个配对的伴侣或新动物共度时光 , 用来检测动物在配对行为中的神经活动 , 以及在配对关系成熟时 , 动物行为学和神经活动是如何变化的 。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作为大脑中编码高奖赏配对行为的区域 , 在奖赏和动机中起着关键作用 。 一项fMRI研究中提出 , 当参与者认为他们是与其伴侣而不是一个陌生的人牵手时 , NAc中表现出显著增强的BOLD信号 。 在草原田鼠中 , 干扰NAc内的神经调节信号会破坏配对行为的形成 , 而随后的基因表达变化有助于维持配对行为的发生 。 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NAc在编码配对行为中起主要作用 , 但这一过程背后的神经元动力学以及它们如何随着配对的进展而变化尚不明晰 。 520特刊| 爱的神经机制
本文插图
图1. 一夫一妻制草原田鼠的体内Ca2+成像研究通过对草原田鼠交配前和交配后NAc中进行体内Ca2+成像来展现配对行为的形成和成熟在大脑中是如何表现的 。 结果表明长期同居会导致更强烈的配对结合偏向 , 作者进一步提出这种配对结合偏好是否反映在NAc神经元活动的模式中的疑问 。 性幼稚的动物在交配前无偏好;在交配后短期测试中 , 动物对伴侣或新动物之间无显著偏好差异;而在长期测试中均表现出强烈的伴侣偏好行为(图1H-J) 。 520特刊| 爱的神经机制
本文插图
图2. 交配前后与伴侣和新异性动物之间的交互作用中的Ca2+活性强度基于对人类神经影像学的研究 , 假设人与伴侣而非陌生人在一起时 , 能够观察到更全面的神经活动 。 出乎意料的是 , 在控制测试动物与每只动物互动的方式差异后 , 所有成像神经元的Ca2+事件发生率均无法预测测试动物是否与其伴侣或新个体互动 。 文中定义伴侣偏好测试中所有至少持续1秒的社交互动阶段为社交回合 。 NAc中对配对的编码不会通过整个群体的活动变化而发生 。 在研究两只性幼稚的新田鼠中 , 社交回合的持续时间没有差异;交配后 , 实验动物与伴侣的社交回合的持续时间比与新动物的更长(图2A) 。 与伴侣偏好的其他指标类似(图1H-J) , 随着同居和交配时间的延长 , 伴侣或新动物社交回合的持续时间差异变得更加显著(图2A) 。 在社交过程中 , NAc有很强的激活 , 但在考虑了社交回合总次数和持续时间的差异后 , 在伴侣或新动物交往过程中的平均活动没有差异(图2E;p=0.061 , χ2=10.535 , df=5) 。